海康威视2020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QA实录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目前,国内的芯片市场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即使短时间没有一个龙头的芯片厂家出来,现成众多厂家芯片都是可以使用的,所以对于供应链的稳定方面,我们现在不担心,已经找到了比较好的解决途径。谢谢。 Q:我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关于公司统一软件架构平台,也包括人员增速、内部人效的问题。我们看到从去年到今年,统一软件架构平台发挥的效用已经开始体现出来,同时也看到人员的增速在下降。我想请教一下,如果往明年展望,公司的人员增速还是会控制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状态吗?同时也想请教一下,关于公司统一软件架构平台,今年前三季度,有没有内部人效方面的一些统计,或者其他的一些成果可以跟大家分享。谢谢。 A: 人员的增速跟公司的投入节奏有关,现在公司只能说是放慢了人员增速,人员绝对数并没有往下降;也就是说人员还是在往上增长的,只是增长的速度没有前几年那么快了,主要还是跟公司整体的战略投入有关。从15年开始是整个行业人工智能、智能化浪潮起步的时点,尽管我们的投入是比较早的,在13、14年我们就在智能算法上面有一些投入和预研,但是大规模的产业化投入,在产品以及市场这些层面的投入,主要还是在15年、16年开始的。这些投入现在回头来看,也是构成现在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人员)增速还是要分两边看。当然我们也知道如果人效不能发挥出来,人员成本就会变成一个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公司也在主动去做一些人效方面的夯实工作。我们希望在一波投入周期过后,能够在后续有一个效能不断释放的效果,然后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过去海康也都是这么做的,在过去的近20年,我们有很多次的人才投入的正向循环:加大投入,然后产出;再加大投入,再产出。2019年我们在人员方面已经开始略有收紧,到今年2020,也考虑到整个宏观经济的不太景气的因素,我们就继续收紧一点,然后把过去投入的人力资源继续夯实,把人员效能发挥出来。 统一软件架构平台,跟人力资源的策略是两个视角。因为统一软件架构平台前期是一个大投入的动作,最近三四年,统一软件架构基本上完成了基础的部分,底座已经基本成型了,但涉及项目的大量应用型的开发还是要继续开展的,所以这方面的投入需要继续做。 未来海康在人效方面的考量,跟人力资源的很多策略直接相关,比如我们会侧重在包括末位淘汰、能效指标牵引等等方面。谢谢。 Q:我们看到过去两年公司在AI赋能业务方面有很大的进展,包括今年我们也看到在各个细分领域的落地越来越高频,所以想请教您两个关于时间维度的问题:第一个就是现在我们在做AI赋能业务的时候,您觉得相比于1~2年之前公司在哪些方面取得的提升是最关键的?比如说项目的落地效率,商业模式、或者人均效益等等,或者您觉得任何其他重要的方面。第二个问题,因为我们也看到一些竞争对手,包括一些AI方向的创业公司以及某些互联网巨头,他们也在AI赋能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那么您觉得相比于一年之前,公司相较于这些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有扩大吗?公司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去拉开差距的?谢谢。 A: AI赋能这个事情确实也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业内大的一些公司,包括一些创业型的算法公司也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大家越来越接受一个事实:算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量的碎片化的市场对算法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为了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我们不断地要把算法训练的能力落到碎片化市场里去,否则单靠公司的资源投入来解决这么多碎片化的市场的算法需求,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就有了我们的AI开放平台。海康的AI开放平台,相对来说比较实用,也比较易用,当然这里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讲呢?AI开放算法,包括赋能学习,如果门槛很高,比如需要大量的训练素材,或者需要大量技术人员的投入,那么这两项的要求就会让行业用户,尤其是一些相对规模较小的行业用户没有办法来做赋能学习。因为训练素材的积累和技术人员的投入,都是有门槛的。我们能够做到相对比较易用,跟我们算法的累积学习有关系。我们的AI开放平台用的人越多,学习的越多,算法训练的越多,后续使用的用户都是在前面已经训练好的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新的能力,我们的算法在不断的迭代,不断的优化,对于后面累积起来的使用量来讲,大家就会觉得越来越好用。 我们有很多细分行业的生态伙伴,喜欢用海康的AI开放平台来帮助他们做细分领域用户的算法训练。海康的这个平台这几年用下来之后,我们跟用户贴的比较近,我们比较理解AI赋能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细节。所以一般来说,平台用的越多,就越好用;用的越多,用户接受度等各方面都会做的比较好。 跟其他竞争者的差距这个角度来讲,不太好评价,因为我不是很了解其他公司的AI 平台现在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就海康自己的平台来说,我们觉得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良性的循环。例如在我们的EBG业务端,AI开放平台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谢谢。 Q:第二个问题我换一种方式问,我们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主要会从哪一些角度去考虑构筑公司的护城河呢?我理解的您刚刚讲的第一点就是越用越好用,正向循环肯定是一个;那有没有一些别的角度呢? A: 刚才其实也有提到,真正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就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要解决用户的问题,和用户投入的成本、时间等各方面都有关系。刚才讲到AI开放平台的易用和实用,易用跟学习的过程有关系,实用跟效果有关系。从实用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相信用户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一定是公司的算法真正能解决用户的问题,才能得到比较好的推广和使用。谢谢。 Q: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孵化一些创新业务,找一些新的体量较大的机会点,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们团队对于这种创新业务,或者说一些新产品的机会,从能够做到的体量或是业务起量的速度几个维度来看,哪些新的业务机会更明显或者更大一些? A:关于孵化业务,创新一直都是海康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所以技术创新在我们的各个业务当中非常的多。我们讲的创新业务主要指海康威视员工跟投的业务。 在海康威视上市公司的体系里面,我们也存在大量的创新孵化,我们每年会推出大量的新产品,包括教育装备展里面涉及到文教卫行业的一些教育相关新产品的开发;以及今年疫情期间,会议平板的产品也做得非常好。所以海康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公司,孵化随处可见。如果我们把产品的颗粒往更大去看,它是否构成对新的产业的孵化,还不太好评价。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