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传》的作者,讲了一段乔布斯造电脑的故事
看书名就知道,这次传记的主角是苹果现任 CEO 蒂姆库克,但卡尼仍然在其中穿插了一部分乔布斯年轻时代的往事,主要涉及的是早期麦金塔及 NeXT 电脑的生产自动化业务。 由于篇幅较长,16 日发售的《库克传》对这部分内容做了一些删减,如今卡尼提前将完整内容刊载了出来。 和 8 年前那本《乔布斯传》一样,卡尼也将年轻时期的乔布斯描述成一位叛逆、自大的完美主义偏执狂,而非有些人心目中那般耐心、冷静及友善。 从日本获得的生产自动化灵感 乔布斯对工厂自动化的痴迷,源于 1983 年的一次日本之行。 当时,苹果已经有一个专门生产大容量存储设备的部门,还开发了一套代号为 Twiggy 的磁盘驱动系统,可以读写早期的 5.25 英寸软盘,供早期的麦金塔(Macintosh)电脑使用。 但这个驱动系统并不稳定,且故障率很高。据说当时乔布斯还专门视察了苹果位于圣何塞的工厂,发现 Twiggy 的良品率只有 50%,气急败坏的他咆哮着说要开除那里所有的员工。 既然不能靠自己,只能寻求外部力量,当时 Mac 工程团队的负责人建议乔布斯使用日本索尼新研发的新 3.5 英寸软盘,或是另一家有授权的阿尔卑斯电子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还更低廉一些。 随后,乔布斯便带着几名员工一同飞往日本,寻求解决方案,首先参观的便是阿尔卑斯电子公司。 当时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主要由汽车、集成电路和化工等行业带动,遍地都是强调产能和效率的自动化产线,这当然也包括了阿尔卑斯电子公司。 据一位软驱工程师Yasuyuki Hirose称,乔布斯对阿尔卑斯的自动化产线很感兴趣,还就制造工艺向工厂员工提出了很多问题。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阿尔卑斯电子公司仍然是苹果的其中一家供应商。 另一个让乔布斯意识到生产自动化重要性的则是美国福特汽车。早在 1913 年,福特便开始推行流水线式的大规模作业方式,这不仅能降低制造成本,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原本被视为奢侈品的汽车迅速演变成了一种大众化商品。 受到启发的乔布斯,最终决定在苹果也要建造一家先进的自动化工厂,用来生产他所负责的麦金塔电脑。 一台麦金塔电脑是怎么造出来的? 1984 年 1 月,苹果耗资 2000 万美元,在加州弗里蒙特建造了一座拥有自动化流水线的工厂,占地面积超过 12 万平方英尺,希望能在每月生产出 100 万台麦金塔电脑。 当时的麦金塔电脑主要由八个核心部件组成,用于组装部件的机械设备们被悬挂在天花板上。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工人们的走动频率,苹果引入了一种自动导航车设备。它的正前方安装了一个用于扫描和检测障碍物的镜头,工人下达任务指令后,运输车便会从托盘将约 22kg 重的零部件搬走,再运往下一个工作站。 这样再工厂内部来回移动的导航车设备,苹果一共购入了 5 台,每台价值三万美元。 另外,苹果还采用了有轨堆垛机和自动插件机,前者是一种常见于现代工厂的仓储设备,可以让运装完零件的手提箱沿着设定好的轨道,整齐堆放在某个角落;后者主要用于安装主板上的电路模块。 工厂内还配备了约 120 台 Apple II 和 Apple III 电脑,负责管理库存数据。 最终,苹果将 90% 的组装任务都交由机器来完成,每班次的工人数量缩减至不到 90 人,他们还会被各种机械仪器所隔开,所以很少会出现两三人一起作业的情况。 另外,工人们还要负责更换成品电脑中的故障零件,这将由一个循环检测环节实现。 具体来说,苹果会对每一台组装完成的电脑进行开机/关机操作,每小时一次,共循环 24 次,以便更快地找到有问题的零部件,而当时业内主流的做法是开完机后就一直放置。 如果工人们连零件的不用换,那唯一的任务大概只剩下擦一擦电脑外壳上的苹果 Logo 了。 为了避免工人们对流水线工作感到厌倦,苹果还鼓励他们每 6 周轮换一次岗位,强调这不仅能学到新技能,还能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 在这样一个全线自动化生产的工厂中,苹果初期组装一台麦金塔电脑的时间需要 26 分钟,但如果库存零部件充足、产线全速运作的状态下,时间能够大幅压缩至 27 秒内。 这比苹果另一家用于生产 Apple II 电脑的工厂快了整整 13 倍。 负责这家工厂规划的是苹果工程师乔治·欧文(George Irwin),他将这个地方比作为一个「巨大的乐高积木工厂」,因为每个机器都在执行不同的拼装任务。 在 1983 年欧文还接受了《信息世界》杂志的采访,他表示,苹果希望在生产自动化流程中保持领先地位,且不希望日本超越他们。 希望掌控一切的乔布斯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