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模式 > 正文

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

发布时间:2020-07-02 15:23:43 所属栏目:模式 来源:“火箭”微信公众号(ID:RocketInvest)
导读:自上期的那篇腾讯剖析之后,今天,我借着高盛的估值模型给大家聊一聊百度。 我们的关注点不是百度有没有被低估,而是给大家聊聊如何使用卖方投行的估值模型来看平台型企业。 正文开始前先自问自答三个问题。 为什么聊百度? 前几天,看见我常follow的一个

此外,今年明星企业特斯拉在榜,但依然垫底,而苹果自动驾驶则彻底被踢出榜单。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上榜的自动驾驶企业数量为四年触底,仅有18家企业入选榜单,可见经过多年发展,自动驾驶行业竞争力和实力差距已被头部企业明显拉大,部分玩家开始掉队。

虽然百度无人驾驶在国际上还与老对头谷歌的Waymo有一点差距,但在国内是妥妥的绝对龙头。

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

图:特斯拉与百度在国内展开深入合作

在自身业务不错、整体赛道也积极向上的情况下,高盛仍只给了Apollo占整个百度业务3%的估值。

也就是说,按照高盛的估值模型,在百度深耕无人驾驶赛道五年、在重金砸下去了上千亿之后, "仅值" 人民币100亿。

图:仅截止在2016年4月,百度对无人驾驶业务的投入就已经超过了200亿元,而且还在继续重金投入。我个人认为总投入是超过了1000亿,但由于财报没有披露相关数据,所以也无法查证。

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

下面这句话可能会让百度的童鞋感到不爽,所以我没有放在本部分的开始,而是藏在这里:实际上,我前面贴的高盛估值模型里,给Apollo的3%估值还是针对于2021年的。而对于2020年,高盛给Apollo的估值其实就是0 ,只因为没有产生 "收入" (实际上我看新闻貌似近期百度已经拿下一些较大的无人驾驶领域的大协议了)。

而根据著名的盖特纳曲线 (Gartner Hype Curve),当前自动驾驶赛道已进入幻想破灭期 (商业模式逐渐落地)、即将迎来复苏期 (开始出现营收高增长),见下图。待市场泡沫褪去之后,在泡沫中裸泳的大部分创业者都将被出清,而 "剩者即为王",成为赛道丰满之后的主导者。

这里提一句,根据盖特纳总结的成长股投资经验,最适合炒作的时期是萌芽期,那时候的行业门槛极低、各路草创班子群雄并起、由于大家都没业绩、估值全靠PPT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估值翻一番;

而真正最适合在长期滚雪球的赛道上押注未来龙头企业的,其实是在幻灭破灭期 (讲模式) 和复苏期 (讲增速),无论是A股、美股、港股,真正的市值大龙头基本上都是在这期间所奠定的;

而到了最后的成熟期,才是讲利润,但到了这一步通常给的估值背书也很低了 (类似于现在的百度搜索和阿里电商),最多只能给个水泥股的估值。

用高盛模型告诉你,百度应该如何估值

无人驾驶是一个巨大的赛道,而赛道越大,就越需要耐心,之前李彦宏在给内部打气时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大飞机需要更长的跑道。"

我在这不是想很想聊无人驾驶的技术问题,毕竟已有很多的专业自媒体在技术、场景、变现等多个方面出过很多深度文章,在这个方面他们比我专业,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今天这篇文章的核心意思,还是想强调,上个十年的红利不代表还将是下个十年的热点。

这两年,或许是2010s的移动互联迈向2020s的智能经济的转型时期。在这期间,踊跃出了一系列的后浪挑战者。虽然上一代巨头也并非没有胜算,但这个转型所用的时间可能比不少人想象得要长,这也是今天BAT三个上世代巨头所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投资者视角:为什么不 "炒" 转型的巨头

不过到这里又扯出了新话题,即为什么高盛会给Apollo无人驾驶几乎与白送的估值,难道美股投资者都是傻子么?

以我过去的 "斗争" 经验来看。觉得高盛是傻子的人,通常自己才是傻子。

这其实是一个比前面整篇文章都更有意思的题外话。

目前阿里、百度、腾讯等上一代巨头都在推动低至营销能力、上至管理能力的SaaS化,正逐步完善服务于未来企业的智能经济基础设施。但是,目前的美股及港股投资人却基本上没有给与其估值,而是在热炒各个SaaS的细分赛道龙头。

在这轮疫情行情中,投资者把一些实际上市占率和营收质量并不高的独立SaaS/PaaS/云/AI企业的股价推高了数倍,但在这些领域做到了真正龙头的阿里百度腾讯这样的巨头,投资者却视而不见,而是去拉那些总市值低的潜力股。

的确,从 "炒股" 的角度来说,阿里、百度这种新老业务正处于交替之年的上一代巨头,从市值上是很吃亏的。而对于那些小市值的细分龙头,在疫情后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热钱们很乐于抱团在一起讲讲故事,组个群、开个会就能把股价拉起来。

而老巨头们动则千亿万亿的市值,怎是能轻易拉动的。更何况,巨头们的核心业务通常不止一个,从我在市场上的经验来看,只要它有一个软肋,这个市值就拉不起来。参考之前的腾讯,大家之前过度担心其在短视频的失利,以至于腾讯的其他闪光点都看不到了;而等到近期微信生态 (短视频和电商) 的补齐短板,一下子腾讯又成了什么都好的三好学生。

因此,相比起阿里、百度来说,同是曾经的BAT三巨头的腾讯,近期的舆论就要好很多 (但好日子都是一阵一阵的,大家忘了去年刷屏的<腾讯没有梦想>和<腾讯离伟大差一本毛选>么)。因为近期微短信视频和微信电商SaaS给大家带来的想象力、其投资布局的小弟们的股价翻倍、以及游戏所带来的的真金白银快速增长等利好舆论,在想象力与钞能力的叠加下,让腾讯的转型在投资者眼中显得很流畅 (人都是健忘的,6个月前批判腾讯的说不定也是同一批人)。

而百度和阿里近期被吐槽就比较多了。从我们调研到的情况来看,其主营收之外的新兴业务 (阿里的云与百度的AI) 其实发展的很不错,从各项指标上来看都比美港股热炒的一些热门SaaS要好,但由于主营的增长缓慢或是遇到了强劲对手 (如字节和拼多多),把市场的注意力给从新兴业务上带走了。

要知道,就在拼多多真正爆发的2019年年中之前,大家对阿里的关注点更多是在其金融科技、云、钉钉等企业服务科技这块,那时候券商投行们对阿里的唱多,也并非以电商为主要逻辑的。但是,随着电商业务的增速开始跑输拼多多,关注点于是又再次回到了阿里不行了 (就像过去两年唱衰腾讯一样),把之前自己看好阿里科技业务的态度一下子抛之脑后。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