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正在“巨变”,农业改变的四大趋势,你不得不知道
首先,美国身材肥胖的人数众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吃得多——美国人均热量摄入量约每天3700大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日本人身材普遍偏瘦,原因也在于热量摄入,日本人均热量摄入约每天2700大卡。美国的人均热量摄入相当于比日本高出50%,那么体重高出50%也不足为奇。 再看中国,解放初期,1961年中国人均热量摄入量只有1500大卡,我们小时候甚至是我们父辈年轻时都很瘦,因为当时吃不饱。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目前人均热量摄入已经达到了全球发达国家的水平,跟韩国、英国差别不大。 这其实是中国农业整体发展的结果,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下面的数据展示了中国在过去50多年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人均消费量变化最大的三类食物:
第一,水果,相较于1965年,目前中国人的水果消费量增长了20倍; 第二,水产,当前消费量较1965年增长了16倍; 第三,牛奶,消费量增长了12倍;除此之外,肉类、鱼类的消费量较1965年大概增长6-8倍。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趋近于西方发达国家。 全球市场对于中国的饮食非常重要。往前看,当经济继续往上走、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时,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还可能有哪些改变? 我们可以跟发达国家稍作对比,相较于美国,尽管我们目前的生活已经改善良多,但如果继续向前走,还有两个方面相对欠缺:一个是中国人喝奶相对较少,另一个是鸡肉消费较少。 或许我们与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差异较大,但即便将中国与日本、韩国比较,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亚洲人与欧洲人、美国人的主要差异在于对鱼肉的消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 首先要理解养殖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牛肉那么贵,而一般来说鸡肉、鸡蛋相对便宜? 因为在养殖过程中粮食转化为肉食是一个昂贵的过程,而且转化效率参差不齐。 牛肉之所以最贵,是因为粮食转化的效率最低,只有3%的能量可以转化为肉食;猪肉次之,转化效率约9%;而鸡肉的转化效率为13%,鸡蛋、牛奶则可以达到17%。
因此,就能量转化的效率而言,未来鸡肉在中国的前途广阔。 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下图反映出的美国肉类消费的变化,1960年美国人最爱吃的是牛肉,此后将近60年牛肉的占比越来越低,而替代牛肉的就是鸡肉。
目前,美国鸡肉的人均消费量比牛肉高出50%左右,而反观1960年,牛肉的人均消费量是鸡肉的两倍。导致这种变化,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健康指数。鸡肉的健康指数相当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
第二,转化效率。前面讲到鸡肉的转化效率是牛肉的4倍,也就是说,鸡肉的生产成本可以达到牛肉的1/4。
04 农业补贴: 所有国家都在“下狠手” 需要强调一点,农业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因为农业属于支柱性产业,在国家安全层面发挥巨大作用。在任何国家,粮食短缺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会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 补贴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补贴农民 例如美国,农民获得补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大量供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所以美国的粮食、肉类价格较低。这并非单纯由于美国的科技发达或自然禀赋,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对农业的补贴。 另一种方式是关税补贴 由于农产品是一个全球性市场,不补贴生产也可以保护市场。比如日本大部分农产品都比中国要贵出很多,就是通过关税来补贴。 简单通过几个例子证明对农业补贴的力度有多大:在很多国家,农业补贴支出(TSE)的力度居然与军事支出是旗鼓相当的。 例如日本的军事开支占GDP比重约1%,农业补贴支出几乎也是1%;中国的军事开支占比是1.9%,农业补贴支出占比是1.5%;即便是军事开支格外之重的美国,农业补贴支出也达到了GDP的0.5%。
所以,农业补贴对全球农产品的价格以及农产品的生产,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试想,如果所有国家都不对农民进行补贴,非洲、南美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农业方面其实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但有了补贴,全球的市场架构也发生了改变。 农产品是个国际市场,加之中国人口众多、需求量大,其实中国对国际市场进口的依赖度是相当高的。 比如稻米、谷物、油料作物等,中国都需要在国际上大量进口; 另外肉类,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口猪肉、牛肉、鸡肉、奶制品等,国内产量是不够的。 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中国的鱼类(尤其是人工养殖的鱼类)出口在全球范围内所占的比重较大。
05 眺望未来: 中国农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农业里面到底还有哪些机会?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些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