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C2020上海站】圆桌论坛:重新定义IDC
陆璜:IDC的机房是向两端发展,一方面就是刚才提到的巨大化,以前是几百个机柜,现在是上千、上万、几万的规模,另外一个是小型化,小型化的IDC很明显,不但是小型化,对小型化的设置,云也好,IDC也好,灵活性、快速响应程度都是越来越高的。感受最高的就是疫情期间,今年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公司也直接支持做武汉,因为武汉会新建很多医院,他们急需新建的床位和地方,有很多数据来源,现在医院的影像数据、造影数据都跑在机器上面,这个机器需要联网,以前都是大家手写的病历单,现在在云上都跑起来了。这些医院我们捐机器过去,就是快速的建私有云,快速帮他们把整个应用布上去,可以快速的服务,这个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就寄过去了。 大年初二我们就寄过去了,但是那个时候只有顺丰,还得找红十字会写证明、盖章才能一路放行,很多政府拍了很多医生过去是盖章的,我们的服务器终于盖章了,也运过去了,医生就问你们人呢?这个时候其实两个点,一是人也要盖章,但是人盖章没有那么容易,我们不是医生,我们是技术从业者,我把服务器可以盖成救灾物资,但是人没有办法盖救灾物资,过不去,对方就很着急,你人过不来,要服务器干什么?因为我是云计算,我不需要到现场,你那边上电,针对他的网络架构都做了准备,你只要上电,随便找一个IT把网络连上就可以远程搞定。 我们大年初二早上顺丰小哥发的货,初四到的,初五凌晨两点就全部搞定了,这个是对小型化IDC要求比较多,而且这种情况是私有,医院的数据是非常私密性的,不能公开出去。而且是突发性的,怎么样应对这个突发性的需求,现在企业如果遇到某一个游戏突发爆发,我们也要很快的把这个IDC机柜布起来,不能像以前盖一个章审批这样走,那可能热点都过了,这是一个。 第二,疫情当中随着中美贸易最近的发展,其实对我们压力是蛮大的,各方面的压制,导致什么呢?我们公司都开玩笑说,我们公司什么时候也光荣的被美国写一个实体名单,证明一下我们的爱国心,但是也还好了,我们公司没有,但是的确有一些大公司受到了影响,还有学校受到了影响,国家是有想法的,国家叫做新创,是叫国产化替代,真正的帮我们来应对紧急状况,这是新的挑战,大家可能熟知的生态系统,操作系统要转到国产化的操作系统上面,云操作是我们自己完全自主的,没有什么问题,再到上层的应用,数据库都得转。这个时候整体对IDC也是有挑战和冲击的,因为过程当中,我们一开始替代,可能没有传统西方的老牌资本国际主义走了几十年,我一直对我们国家有信心,相信一段时间之内可以把这些替上去,这个里面需要前端的应用厂商,我们的云和底层的IDC共同的努力把这个困难扛起来,让真正的用户端无感知,或者是很轻松的过度到了新的体系架构上来推进,这个是我能够看到的点。 杨波:我大概总结一下,我大概听下来,华云走的是私有云。 陆璜:现在我们私有云为主导,虽然公有云也有。 杨波:这样过程中他们抓住机会,华云抓住私有云的市场同时开发自己华云的OS系统,去专注于做中国的安客市场,这样一个发展模式,也在中小云公司中,咱们是第二梯队排名很靠前的云公司,也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这一场疫情中,我们也遇到了产业的寒冬和变化,但是国家也给予了扶持政策,由于今天坐在这里的各位,我们站在七个新基建的大建中就是IDC的产业。 数据中心行业里面有一些新的入行者,阿里云、腾讯云宣布投资自己建立大型的数据中心,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可以看到的是他们更加关注于基础设施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华云也面临了一些资源的缺口,数据中心会是我们更多的健在客户群,对于数据中心海明总您讲一讲,我想听一听友商的意见。 王海明:刚才孙彬总从应用从前沿AI的技术入手到陆总这边实际上私有云也好,公有云也好是计算或者存储的IT基础资源,到数据中心是承载这一切更基础的基础资源,本身是重资产的投资,整个技术体系,包括投资的灵活程度,实际上是远远及不上真正意义上的AI、服务器硬件设备的迭代,对我们来说压力比较大。要跟上行业里面所有客户林林总总部署的要求,要跟上他们对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地区的要求,成本的要求,尤其是刚才孙总提到的网络和电的要求,你跟上之后还要面向未来有足够的灵活性。 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在上海的数据中心每个机柜是3.5KW和4KW之间,这已经是非常高密度的,跟孙总合作一些银行项目,当时孙总的要求是10安培,他手上有很多很高端的金融客户。但是转眼到今天,我们提供的给到做高性能做计算的,单机柜现在到50KW,有一些客户是单台设备到4000KW,而且还不是标称功率,所以供电的差异,过去我们做金融行业所有的都是T3+、T4为主,今天有不同的冗余方式,以适应客户不同的要求。 下一步从选址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有前瞻性的考虑,大客户的业务变化、技术变化非常快,就像刚才提到的在疫情期间由于算力的需求,数据量的猛增,很多大的云商其实都有大规模服务器的上架,这个时候作为数据中心重资产的投资,传统来讲都是年为单位的,我们过去建设一个数据中心从土建,包括购置、装机工程、土建封闭、封顶,到机电工程进场,交付一个数据中心差不多两年时间,今天给行业里面的云计算大客户,包括更前沿做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高算力的大客户提供数据中心的服务,今天说给我一个订单,我两年以后交给你,这个拿不到订单的,完全是没有机会得到他们的订单。 但是作为重资产投资来讲,你很难不掌握他们精确需求的情况下提前投资10亿建一个东西,万一隔了两年你的成本和选址并不为两年后大的客户认可,这个投资的风险非常大,我觉得这些问题是万国最近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钻研,向用户学习,向用户的用户学习,尽可能做前瞻性的布局,技术上努力做到快速的交付,目前从土地开始到可以验收服务器上交的数据中心是一年之内,后面我们可能会做得更快,如果是一个现有的建筑,建筑投资相对来说比较小一点,我们把建筑先做好,我们在有能力做到两个月、三个月交付的时间,这个周期基本上还是可以满足大客户的要求,至少我的产能一般情况下可以大过服务器厂商供货的能力,这个基本上是以这个为目标,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在这个赛道上努力奔跑,一直想客户学习,一直向更灵活、更快、技术架构更新。当然也很感谢我们今天服务了业界所有的头部客户,互联网云计算的前20名我们都服务了,包括国内外的都服务了,金融行业也服务了很多,优秀的企业级客户也服务了很多,我们学习的对象有很多,向我们提需求的客户有很多,我们整个公司就努力满足所有客户最苛刻的要求为目标,这样才能破这个局,如果一个重资产公司不能够以这样一个高效率的姿态面向高速迭代的互联网的技术和计算的技术,各种前沿的技术,这个重资产也许它的价值不够持久,一个数据中心一个来说都是十几年、二十年赚到比较好的钱,如果五年之后这个数据中心整个供电密度也好、暖通的技术也好落伍了,支持不了新一代的IT设备的部署,这个重资产难道像服务器一样过五年就淘汰吗?这个不可以的。这方面我们万国数据跟着我们的大客户们一起在研究,看大客户再研究大客户背后的大客户,希望在这个赛道上能够跑好,能够支撑好整个数字经济的底座,让它长期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发展。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