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冷链溯源建设该如何借助物联网分好“冷链”这块大蛋糕?

发布时间:2020-12-25 18:29:35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12月2日,浙江玉环市发现一份巴西进口的冷冻猪后腿肉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同日在湖北荆门市发现进口冷冻去骨牛前腱外包装样本核酸检测呈阳性; 12月5日,郑州市发现中牟县万邦市场一批原产地为俄罗斯的冷冻鸡整翅内包装样本核酸检测呈阳性; ……

12月2日,浙江玉环市发现一份巴西进口的冷冻猪后腿肉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同日在湖北荆门市发现进口冷冻去骨牛前腱外包装样本核酸检测呈阳性;

12月5日,郑州市发现中牟县万邦市场一批原产地为俄罗斯的冷冻鸡整翅内包装样本核酸检测呈阳性;

……

12月16日,据辽宁省卫健委发布的消息称,新增4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为港口从事冷链货物搬运的工作人员,均在对重点人群的定期核酸检测中发现,目前已转入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隔离治疗。

12月以来,已有江苏无锡、郑州中牟、福州福清、湖北武汉、山东巨野、山西临汾、安徽合肥、辽宁营口、黑龙江哈尔滨、浙江玉环、湖北荆门等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其外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检测样本涉及冷冻猪肉、冷冻鸡肉、冷冻牛肉等,产地覆盖巴西、乌拉圭、阿根廷厄瓜多尔、俄罗斯、印度等地。

image.png

冷链海鲜,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会发现以上种种,都与"冷链"脱不了干系。根据医学界的说法,新冠病毒在低温下的存活能力更强,在冷冻环境下也只能使其活性降低,但无法杀死,一旦温度升上来,又会复燃。

在国内开始启动第二波疫情的防范工作后,整个态势趋好,但因国外"冷链"食品带来的风险却仍在加剧,这时,可能就会有人说,咱不进口国外冷链食品不就好了吗?

但这并不可能实现,一来我们平时进口量非常大,一下子根本停不下来,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2020年我们实际进口食品将超过1000亿美元。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市场,需要进口食品来平衡贸易关系,满足百姓生活需要和对冲国内肉类价格,维持价格稳定。

因此,针对如何降低进口冷链产品的病毒风险,我们除了把重点放在了严格口岸检验检疫,以及针对进口冷链食品展开新冠病毒风险监测,暂停高疫情区的进口外,其次就如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所说,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源头管控是当务之急。

冷链溯源成为当下热词,越来越多的案例警示,进口食品的冷链物流要格外注意,加强冷链溯源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冷链溯源建设,物品信息和品质溯源是关键

说到冷链溯源,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一个是冷链,带低温管控要求的供应链体系,一个是溯源,对具备回溯来源能力的体系。

而冷链溯源建设就是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下,针对冷链物品,建立具备物品来源、温控信息回溯能力的系统。

根据当前的情况,构建冷链溯源系统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些信息问题:

这些物品的原料从哪来?

在哪加工?经过哪些人?做了什么操作?

途经哪?销往哪?

这些地方是否属于高风险新冠疫情区?

接触的人是否发生新冠感染?

如何解决这类信息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引入一个叫物品信息溯源体系的名词。

物品信息溯源体系,就是对所有在产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流通环节中,物品所发生的操作性和流通性事务、结果进行全数据流的记录,并在事后可查询追溯物品来源和过程信息。

image.png

冷链运输流程,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体系,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全面,系统的对物品的来料来源、生产加工、流转、检验检疫等事务进行记录。

例如通过建立食品追溯体系,我们就能够在食品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包括种植养殖、生产、流通以及销售与餐饮服务等)中,顺向追踪食品质量安全及其相关信息(生产源头—消费终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费终端—生产源头),从而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

物品溯源的应用方式,当前主要是通过在商品上粘贴二维码标签或RFID标签标识商品身份,在每个流通环节,对商品进行扫码记录重要信息,并将信息上传保存到云平台系统上。

image.png

二维码和RFID标签溯源,图片来源网络

当需要追溯商品来源信息时,仅需要通过扫码标签,即可网络访问商品页面,查询相关商品流通、质检等信息。

物品信息溯源的核心其实就是实现"一物一码",即每一件物品上,都贴上一个物理标签,作为物品的"身份证"。就好比能够记录个人地域流动情况和当地疫情状态的健康码一般。

"一物一码"的溯源深度和广度取决于粘贴物品范围的颗粒度,但颗粒度越饱满的同时,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

二维码标签因为成本更加低廉受到行业的偏爱。二维码标签,成本可以控制在几分钱,仅支持通过设备扫码,网络读取系统中的商品信息。

如果是采用RFID标签,成本则相对较高,但RFID也有自身的优势。因为RFID标签可以写入较为丰富的信息(不可擦写),且具有ID独一性和群读功能,在生产、装箱、出入库等环节,相比二维码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不管是二维码还是RFID标签,引入此类物理标签对冷链物品进行标记,以此构建物品信息溯源体系,对冷链溯源系统建设都显得很有必要。

在冷链溯源系统的构建中,除了物品信息需要溯源外,物品品质也需要溯源。

物品品质溯源体系指的是,实现在原料生产、半成品加工、成品流通等过程中,对物品品质控制存在影响的关联参数数据,进行全面监测和记录,并可在事后查询追溯物品品控数据。

通常情况下,关联参数主要为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振动、倾斜、光照、跌落、压力等指标,这些环境参数的监测往往少不了传感器系统的参与。

借助物联网技术中的传感系统,温度和湿度等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储存和运输产品的仓库货架和运输车辆货箱的内部,借此收集传感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当温度或者湿度环境异常时,实时下发指令进行人为或者机器管控。

当超过指定要求时,物品会产生腐烂、变质、变形、破损等不可逆的变化,带来食用安全、使用品质、价值等负面影响。

这个体系,重点在于如何保障物品全程控制在达标环境内,并持续对物品所处的环境进行监测,即全程冷链和全程温度监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