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一文看懂医药电商:“卖药”VS“用药”下的两种生态

发布时间:2020-12-22 22:28:44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作者:表外表里 传统电商“多快好

一般来说,“买药逻辑”下,用户一般都是买完即走,跟购买普通的电商商品没有本质区别,不会有过多的沟通;而“用药逻辑”下,因为用户群体大多有持续看诊需求,因此比临时来买药的用户,稳定性更好、粘性也更高。

这一点在活跃用户规模上有一些交叉验证。

2017年,平安好医生的活跃用户规模绝对值小于京东健康,但从2018年开始,平安好医生的活跃用户规模和增长速度超过了京东健康。

image.png

由于统计口径上,京东健康为年活跃用户数,平安好医生为月活数,所以真实情况平安好医生的年活可能会更高一些。

通过扩大问诊规模,积累多元的用户画像案例,是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建设,需要纵向深挖。不过,在业务上进行横向出击,也是各平台比较注重的打法。

事实上,如果说在线医疗满足的是用户对医疗安全的统一需求,那么其他业务的开辟或延伸,旨在解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比如对急性药消费者来说,快更重要,但对慢性病患者来说,可能更注重价格便宜。

省:药品花费之痛“不可承受”

没有人想生病,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这一辈子都不生病。所以大家避讳的看病吃药,在某种程度上恰恰符合经济学定义的刚需特性。

深谙这种需求,传统线下药店多采用“低毛获客,高毛盈利”的模式,倾向于向患者推销毛利率高的药品。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特别是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在药品方面的花费往往是“不能承受之痛”。

医疗电商的商城类业务,即是针对这一差异化痛点展开的。

电商渠道由于医药流通环节少,分销成本进一步降低,本身就有价格优势。同时,医药电商通常采用低毛利、高销量的方式提高渗透率,药品价格对患者很友好。

image.png

此外,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医疗纳入国家医保支付范围的日程加快,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将纳入国家医保支付范围。这会进一步消除线下和线上的壁垒,让患者习惯于网上问诊、买药。

image.png

但开通线上医保推广至全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很难囊括所有病种。这部分线上触达的不足,目前正在由互联网医疗平台弥补。

比如,平安好医生和平安系保险合作推出健康守护360(曾称为就医360),实现互联网医疗和商业保险协同合作,用户从问诊到购药,都享有一定报销。

日常预防险种之外,平台还延伸了细分险种。2020年5月,平安好医生推出针对慢性病可报的保险产品,是医疗服务更具适用性的升级。

与平安好医生相比,由于保险牌照限制,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目前不能在保险进行支持。但其依靠电商供应链的规模效应,可以将药品价格进一步压低,由此为患者“省钱”。

以一些常见慢性病用药的价格为例,综合来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在实际药价方面相对会便宜一些。

image.png

可以看到,无论是医疗健康和保险融合,帮患者报销费用,还是通过供应链采购优势,压低药价,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覆盖了医保不能触达的“看病贵”问题。

而对各医疗平台来说,供应环节减轻了慢性病患者的负担之后,更激烈的竞争布局在讲求时效性的“最后一公里”,核心是满足部分患者对“快”的需求。

“快”:压缩配送时间,谁也绕不过

在传统电商的简单化模型里,从消费者端出发,用户线上购物就是出钱来买便利。医疗电商当然也符合这个模式,但它更有其独特性:一些突发轻症,紧急用药的情况,比如感冒发烧,需要把配送时间压缩到极致。

这是对平台配送能力的考验,谁也绕不过去。

据中信证券对购药场景的调研对比显示,医疗电商线上渠道的配送方式有B2C和O2O两种。其中,B2C为常规配送;O2O场景,则是平台与线下药店合作,抢时效的送达模式。

image.png

在B2C配送场景,由于时间弹性较大,各平台的服务没有拉开差距。但O2O端,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侧重优势。

如下图所示,阿里健康依靠菜鸟物流网络,京东健康依靠京东物流系统,在部分城市可实现30分钟内送达;平安好医生等其他平台大多依靠外部物流合作,统一实现一小时内送达。

image.png

在覆盖率方面,2020H1阿里健康覆盖的门店为4万多家,京东健康2019年底覆盖2万家,而同期平安好医生合作药店达11.1万多家。

不过,抛开复杂的竞争因素,各平台在完成送达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后,都不同程度地贯通了就医用药的整个流程。

而解决用药有效性,打通就诊—卖药环节,在充分满足好、省和快需求的基础上,培养起用户的购买惯性,平台间真正的流量竞争或许才能称得上开始。

小结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竞争在疫情的催化下变得更加火热,但疫情的泡沫迟早会退散。

行业发展恢复常态的时候,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医疗用药“好”的需求,在“省”和“快”上下了更多功夫的那些平台,或许才更有可能在这条赛道上一直跑下去。

本文转载至钛媒体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