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新基建”,不容易

发布时间:2020-06-28 09:39:08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2016年4月,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把数据中心独立出来,成立数据中心业务集团(DCG)。杨元庆表示新的DCG将更快速、更灵敏、更有力地挑战竞争对手,这一业务的利润比PC还高。时间已经过去四年多了,数据中心成功创下了连续亏损16个季度的记录,与当初设想相去

微软公司2015年8月进行利昂娜·菲尔波特水下数据中心实验

“新基建”,不容易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云上贵州成为了iCloud的数据运营商

“新基建”,不容易

再说第二难——无法形成交易市场。

“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

在2019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数据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

然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有其复杂性——它的可复制性带来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之拥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公共物品最好的提供方是政府,但主要的数据掌握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私企手里,这使得政府无法建立一个大规模的数据公共品。于是,对于数据使用者而言,“搭便车”的收益要远高于自建数据库,因此,拥有数据的主体为了防止被“搭便车”便选择不让自己拥有的数据流入市场。目前,数据中心主要为公司内部(如华为、阿里、微软等)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

数据市场缺失的结果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限制。本次人工智能兴起的基石源于两方面的突破,一是运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二就是流行的大数据提供了训练AI的原材料。2016年3月15日,“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这一事件引起一时轰动。它的原理是通过训练三千万局围棋的复盘结果和超高速运算以做出决策。可以说没有这三千万局的复盘数据就不会有如今的“阿尔法狗”。如果数据无法形成共享市场,人工智能所能训练的数据量将受限,从而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发展史


“新基建”,不容易


图片来源:王喜文 A BIG 新基建主题演讲PPT

同样,充电桩也有它的难处。

03、充电桩:赔钱的买卖

容一电动如果能在冲入充电桩行业前多做做调研,或许它也不会破产。

在容一电动破产的两年后的今天,充电桩仍有诸多问题未能解决。第一大问题是使用率上不去。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披露,我国公共充电桩直流电和交流电类型比例为58%、42%。以直流桩为例,成本约为0.5元/瓦,交流电桩也差不多,实现盈亏平衡的充电利用率应在8%到10%。根据上海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检测市级平台统计,各类充电桩利用率均未达到盈亏平衡点。

总体上,充电桩还在亏钱


“新基建”,不容易


除了使用率,充电桩还有效率问题。《2019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为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平均每次充电量为容量的50%到80%,单笔公共快充时间为1.32小时、慢充为5.09小时,这还不包括排队等待的时间。与汽油车即加即用相比,这一时间的占用使得电动车的使用效率大幅降低,单从这一点看,电动车的折旧远高于汽油车。

不但充电麻烦,充满还会涉及到安全问题——电池在高SOC(State Of Charge,即电荷状态,用以反映电池的剩余容量)状态下安全性会变差。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披露,在着火事故车辆中,处于充电状态与充满电后静置状态占38%、24%,SOC在90%以上的事故占比45%。

SOC越高,越容易着火


“新基建”,不容易


充电桩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基建”,不容易


穷则变,变则通。解决“新基建”瓶颈问题的尝试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04、“新基建”瓶颈的突破

先说让5G基站、数据中心与充电桩脑壳疼的电力成本问题。

以特高压为代表的降低用电成本的基建项目在持续推进中。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为0.4元/千瓦时、0.5元/千瓦时左右,根据《中国2050年光伏发展展望》报告,预计到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发电成本均可降至0.3元/千瓦时以下。

能让5G基站维护成本下降的除了降电费还有科技创新。日本有一家企业叫做罗姆半导体集团,它研发的一种半导体能让5G基站的耗电量减少一半*。数据可随意复制和无法追踪的难题有望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

*注:资料来源于王喜文博士《ABIG新基建》演讲

在5G得到充分发展后,基于5G的运用场景或将解决部分充电桩的难题。一种设想是自动泊车技术普及可以减少预留空间(不需要留出开门和容错的空间),这将使得目前两个停车位能够容纳三辆汽车;物联网的普及能够实时监测公共充电桩的故障,提高使用效能。

05、写在最后

目前,“新基建”对技术的急迫需求叠加美国在科技领域的“拦截”为我国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空间,这使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与背后的投资机遇。但另一方面,“新基建”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许多技术瓶颈未突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市场规模效应还未形成。

投资需谨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了勇士,而首次创建共享单车的ofo已经消失在了街头巷尾。

参考资料:

中信出版社 任泽平 马家进 连一席 《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

证券日报 《5G商用一周年成绩单:基站建设、用户数量跑出“5G加速度“》

企业网 《数据中心散热技术漫谈》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1期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在长距离电力传输中的应用》

赵国栋 3C会议 《新基建、新模式、新生态》

郭晓希 3C会议《新基建方兴未艾》

电新邓永康团队《特高压专题一:天堑变通途,送电达四方》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