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疫情包围下的武汉半导体:产线24小时无休,红外、生物芯片支援疫战

发布时间:2020-02-11 10:23:20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站长网
导读:自全国各大省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已经过去了2周。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数据,截至2月1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累计确诊病例42708例、疑似病例21675例、治愈出院1017例、死亡3998例,新增疑似病例开始出现大幅下降,累计治愈病例

当检测病毒时,它需要与已标记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杂交,并通过特定的仪器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生物芯片拥有的高密度信息量和并行处理器特点,也以低成本的方式高效保障了病毒检测结果的快速诊断。

虽然现阶段通过审批的检测试剂仍以荧光PCR法为主,但包括芯超生物、速芯生物、万孚生物在内的公司已经研发了采用生物芯片技术的试剂盒,正在争取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程序。

其中,芯超生物已于1月17日成功研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加样后15分钟便可获得检测结果。目前该试剂盒日产能为3万人份,据称可依需要随时可将日产量扩产至6万人份。

疫情包围下的武汉半导体:产线24小时无休,红外、生物芯片支援疫战

速芯生物也已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微流控检测芯片,通过自研的微流控芯片核算分析仪,可实现对三个基因靶标的同步检测,并在40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

此外,万孚生物基于生物芯片亦研发了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验)全自动多重核酸检测系统,能够进行多重检测和一体化全封闭检测,操作从取样到结果均为全自动。

实际上,生物芯片早已被应用于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检测中。在此次疫情中,它也将利于加速疫情的确诊进度,进一步缓解病毒检测试剂盒不足的紧张形势。

三、半导体概念股“过山车”,仍需面临疫情挑战

虽然疫情局势终将会得到遏制,国内的半导体企业也持续对抗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从经济角度看,形势并非十分乐观。

在疲软的全球经济环境下,2019年芯片行业进一步迎来新低。据全球半导体协会SIA最新数据,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营收4121亿美元,同比下滑12.1%,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

在这一局势下,2020年开年就爆发的肺炎疫情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犹如雪上加霜。

过去一周内,Marvell、博通、英特尔和赛灵思等国外领先的芯片类股均在1月31日前后跌至低点,分别下滑3.47%、2.61%、4.15%和2.87%,直至近日逐渐回升。

而处于疫情暴风眼的中国,一系列芯片股价也走了一遭“过山车”。

2月3日,国内北方华创、紫光国微、兆易创新和汇顶科技等近40支A股半导体股票几乎全线跌停。随后在次日又逆转反弹,在小幅低开后快速上涨,产业链及半导体概念股指数纷纷飘红。其中,北方华创等涨停,兆易创新和国科微等涨幅超5%。

疫情包围下的武汉半导体:产线24小时无休,红外、生物芯片支援疫战

▲2月3日国内A股半导体涨幅数据(图源:富途牛牛)

业内人士指出,疫情的扩大以及生产制造延后复工,虽然在短期内对半导体行业生产的影响有限,但有可能导致国内的消费力下降,半导体行业Q1的“淡季不淡”或将出现变数。

此外,半导体研究公司IC Insights总裁Bill McLean也表示,疫情加剧了使半导体资本投资停摆的经济不安。英国脱欧、中美贸易问题以及如今的冠状病毒,正引发着全球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随着疫情发酵,我国半导体产业在短期内需面对的挑战不止于此。

一是劳动力短缺。短期内的劳动力锐减和复工延期等问题,现阶段的封测和制造可能将无法达到客户所需的交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产能和产品积压;

二是原材料设备受限。哪怕产业链工厂等如期复工,但如果物流运输等环节依然处于限制状态,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等输送流程也将推迟,整个产业链运作将继续受限;

三是产业链消费端的需求缩水。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一头是产业链制造商劳动力和复工问题或将导致消费端的产品销量有所下滑,另一头则是各行各业的消费需求骤降,包括消费电子业在短期也都将受到较大冲击。

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谈到,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

“我们判断,疫情可能会对我国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扰动,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会较快地回到潜在产出的附近。”他认为,国内经济将会在疫情缓解后迅速企稳,前期的推迟消费和投资也将得到释放。

疫情包围下的武汉半导体:产线24小时无休,红外、生物芯片支援疫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

相对的,半导体产业所迎来的机遇也隐藏在危急之下。

一方面,红外传感器实际上更多应用于军事、医学和环境工程等领域。但多年来,我国的红外传感技术长期受限于国外,质量和性能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烨映电子创始人徐德辉曾谈到,虽然近年来国内的红外传感技术在政策等支持下有所突破,但国内市场仍被国外产品所垄断,导致技术在向产品转化过程中出现断层。

另一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骤升,除了红外传感器面临缺口,美国ISSI公司的内存芯片也面临严重缺货。

然而,国产可替代芯片十分稀少,加之物流、海关和代理商库存不足等问题,供应人体红外测温仪的华中数控也需董事长陈吉红亲自出马,四处托人查库存求购,有一颗是一颗。

疫情包围下的武汉半导体:产线24小时无休,红外、生物芯片支援疫战

▲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发朋友圈求购芯片(图源:CV智识)

从这两方面来看,防疫导致红外传感器、内存芯片等电子元器件需求的暴涨,也从侧面暴露了我国医疗电子等供应链不成熟,以及相关传感器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大的事实。

那么,我国的芯片厂商能否从这一波疫情所暴露的行业痛点中抓住机会,迎难而上,也成为了国产芯替代国外电子元器件的一次逆袭机会。

结语:我国半导体产业实力面临考验

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无时无刻牵动着举国上下的心,同时也给国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疫情促进了医药医疗和在线游戏等行业营收的增长,但对餐饮、旅游、民企和小微企业等受损程度更大,国内第一季度的消费、出口和投资都受到明显冲击。

作为我国科技硬实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半导体产业在危难当头迅速响应,顶着疫情压力和劳动力短缺等多方压力,积极调配原料、生产和物流等问题,亦成为抗疫大战中重要的科技力量。

但同时,这场疫情中所暴露出我国相关芯片技术不成熟、供应链断层等问题,也给国内的芯片厂商们敲响了警钟。

疫情之战尚未结束,对我国的半导体产业来说,不管是晶圆厂维稳产能,还是芯片公司支援医疗设备,企业收益和社会责任并存,这不仅是一场危机,同时也是一次考验。

疫情”海啸”过后,它们或能找到更坚强的活法。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