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包围下的武汉半导体:产线24小时无休,红外、生物芯片支援疫战
1、红外温度传感器:红外测温设备核心 在测温芯片方面,红外体温检测仪以其响应时间快、非接触、使用安全等特点,在短短几天内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防疫武器。 1月30日,国务院相关医疗物资保障组发布《关于组织做好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和调度安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将红外体温检测仪及配套零部件等产品纳入防疫重点物资,保障生产和输送的有序进行。 公告发布后,睿创微纳、大立科技等国内红外热成像厂商迅速响应,不断向疫情前线输送仪器。但由于红外体温检测仪并非日常主流设备,因此在供应商加急供货的背后,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电子元器件缺口。 其中,最核心的器件则是红外温度传感器。 简单地说,当物体高于绝对零度时,就会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其中包含波段位于0.75~100μm的红外线,并且红外辐射的能量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红外温度传感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而制作。 同时红外温度传感器还能实现非接触式测量、长距离测量和移动物体温度测量等多种测量方式,这也是红外体温检测仪等红外测量设备能广泛应用于疫情中的重要原因。 ▲红外温度传感器 据了解,自支援消息发出后,国内华虹集团、华润微电子、烨映电子、航伟光电、南麟电子等厂商,以及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立刻积极行动,在春节期间就开始运送传感器产品,并调配产能不断加大供应力度。 例如,华虹集团的华虹一厂在设备例行岁修、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下,自1月起就开始出货非制冷红外MEMS传感器,覆盖红外手持测温仪约5万台、大型红外成像监控和测温仪约4千台。此外,华虹二厂、三厂、五厂和六厂生产线均正常运行。 烨映电子早在1月下旬就已开始重启位于重庆的相关产线,以加急生产自研的MEMS智能热电红外传感器。据悉,截至1月23日,该公司红外传感器出货量已超100万,订单数额预计在2月将增至400万。 然而,由于产线重启、劳动力短缺和原材料不足等情况,烨映电子在重庆仅重启了一条产线。 除此之外,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8英寸产线则在2月2日复工,开始大量供应自主研发的热电堆红外温度传感器,其8英寸产线复工之初的日均产能为6万颗,全面复工后将实现日均13万颗。 2、生物芯片:加速病毒检测确认结果 在疫情爆发初期,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处于极度缺乏,大部分城市仅有住院和高度疑似病例才可进行病毒检测,这导致大量患者无法及时地筛查和诊断,严重耽误了疫情的检测和治疗时效性,进一步加剧交叉感染。 为何病毒检测试剂盒会出现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 实际上,在一款试剂盒真正推向市场之前,往往需要经历复杂的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和审批等各个环节,以确保试剂盒的资质达到合格标准,而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 但日益发酵的疫情经不起丝毫等待。早在1月11日国内科研机构公布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后,就已有30家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一周内研发了多款病毒检测试剂。 随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进行应急审批。截至1月31日,已批准7家企业7款检测试剂盒,进一步缓解了试剂盒短缺的紧张局面。 据新京报报道,通过应急审批的包括之江生物、捷诺生物、华大生物等企业。 ▲通过应急审批的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名单(图源:新京报) 但从名单上看,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大多为荧光PCR法,该方法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并配备相关专业的实验室、仪器和技术人员,检测时间最快也需要两个多小时。 与荧光PCR法相比,有一种以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为主的技术能以更快的方法检测病毒。生物芯片又称为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是由生命科学与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而来。 它与普通的电子芯片相似,通过微加工和微电子技术,将数以万计的特定序列DNA片段有规律地排列在支持物表面,组成一个二维DNA探针阵列。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