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群雄割据:中国互联网的围城

发布时间:2016-06-13 16:07:55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新浪科技
导读:自中国市场经济时代拉开大幕之后,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国家层面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国策,而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节点,又是一场

“互联网的竞争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用户和群体。”在长江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助理教授王砚波看来,正是由于互联网互联网能够牢牢抓住信息与用户,是一种渠道和平台的力量,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则必须达到规模最大化,因此互联网公司生来就是为垄断而竞争的。

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互联网的本质上是带有垄断的特性的,互联网巨头可以通过数据来经营用户,包括用户的吃喝玩乐、买房买车、金融、健康数据,一旦成为一个平台或者打造了一个生态,又有了流量和数据的优势,那么大型互联网企业们天生的就能更好地服务这个用户。

但巨头这般的风卷残云似乎只是一种中国特色,几乎没有人在互联网同样兴盛的美国看到类似的情景。

事实上,在美国,例如金融机构、营销公司、信用评级机构,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等的市场中间机构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意味着,市场中已存在强有力的竞争者,足以抵挡互联网巨头的跨界企图。因此我们看到,美国互联网公司通常更专注,走得更深,而不是试图全面铺开。

“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更倾向于技术上的垄断。” 毛丞宇告诉新浪科技,谷歌收购安卓,而安卓被运用到各个手机当中,这是一种垄断,包括Facebook收购WhatsApp和 Snapchat,他看重的是它们的社交技术。它们站在了技术的制高点,或者在技术上不断投资,这是它们所追求的。而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我们在太平洋的另一侧没有看到关于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争论。

此外,在毛丞宇看来,美国的互联网公司追求的是全球性。他们有冲动往更多的国家渗透,我们看到的美国互联网巨头,无论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还是苹果,他们都称得上是全球化的公司,因此即便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们发现国内的“滴滴”、“京东”冒了出来也顾不上。它们要做的第一目标是全球化,因此在本国内的跨类别经营对于他们来讲反而是第二选择。

中国独有的商业环境同样造成了垄断的出现。纵观国内目前热门的行业,无不是被“染”成了一片红海,至少从媒体的报道上来看,“割据”、“厮杀”、“参战”等词汇的泛滥足以让人们看到互联网行业竞争之激烈。

每个行业新兴之初,总会有若干家公司在资本支撑下进行对垒,美团、大众点评、饿了吗、百度外卖、口碑之于互联网送餐服务,携程、艺龙、去哪儿、途牛之于在线旅游行业,微票儿、猫眼、格瓦拉、淘票票之于在线票务平台。相比来说,在通用的互联网应用领域,美国线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因此并没有使得这类互联网服务创造更多让创业者们争相“抢食”的机会,因此,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垄断是最好的选择。

这当中,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菜鸟网络的诞生。2013年5月,阿里巴巴、银泰集团、富春控股、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相关机构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并成立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阿里看见京东强大的物流体系,于是创造了菜鸟网络,笼络来了“三通一达”众快递公司们,打造了一个快递服务的生态体系为我所用,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壁垒。

同样,在2016年3月,阿里巴巴副总裁蔡崇信成为了陌陌的董事,次月,阿里巴巴与云锋基金加入了陌陌私有化财团。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从竞争的角度来理解,是和腾讯的社交产品能够产生竞争。显然,巨头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围城来扩大自己的安全性。在秦朔看来,这是中国互联网的特色,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在这些领域垄断得更加彻底。

相比来说,美国的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因此竞争过度的情况比中国要好一些,当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升安全性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对手,更来自于资本市场。

毛丞宇告诉新浪科技,在外界看来,中国互联网公司,以BAT举例,由于领域不同,最初大家并不会认为他们是相互竞争的,因此随着它们自身的发展,它们分别在搜索、电商和游戏社交领域做到了国内的第一名,但等他们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放眼海外的时候会发现,海外市场已经被美国的公司所占据了,于是作为上市公司,来自股东和市场对它们的压力,在出海面临困境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更多价值,它们只能开始打造生态系统,在国内的行业里面进行跨界。

从表面上看,BAT们通过全行业的渗透,筑起高高的壁垒是采取的防御策略,然而资本市场早已经发现,更本质的因素在于它们创新乏力的现状,诚如秦朔所言,微信之后便再无更大的创新产品,阿里不断在社交领域加码,百度在疯狂砸钱O2O,BAT们尽管在跨界,却从来没有跳出原有的商业模式,它们在流量变现的时候尝到了甜头,便希望在更多的领域将这样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它们要么就是像阿里一样自己做,要么像腾讯一样投资布局,这其实是很天然地由于资本市场和商业的驱动,迫使他们去进行跨界。”毛丞宇解释道。

垄断下的创新

雄厚的资本实力与庞大的用户数据,巨头的两大杀手锏似乎使得没有资本愿意投资可能与BAtdXL(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滴滴、小米、乐视)等大小巨头发生激烈碰撞的鸡蛋,于是它们引起的漩涡效应迫使新入局的创业者不得不进行选择,似乎只有“站队”才是唯一的选择。

更多的时候,垄断是市场自然发展使然,为了成长,对于初创者来讲,即便是无奈也要选择站队。

互联网通常是赢者通吃的,第一名会遥遥领先于后者,而一旦市场覆盖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通吃之后,企业自然就会去追求垄断,努力将局面保持得越来越长。而小平台得创新可能是因为大平台太强,使得自身的创新自然会变少。

垄断的不断加固也导致了创业者们站队的时间提前了。在过去,初创公司在可能到了B轮、C轮才开始站队,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公或许能到了B轮就不得不开始站队。人人快递、美家帮、跟谁学在A轮、A+轮的融资就出现了腾讯的身影,阿里同样也参与了58到家、共享巴士平台“接我”的A 轮融资,行业激烈的竞争迫使初创者“站队要趁早”。

毛丞宇向新浪科技透露,在目前的P2P行业,在过去,一个公司能够融资到一亿美金已经算非常了不起了,但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只有到了五亿美金、十亿美金才有资格厮杀,而真正能够如此大规模投资的公司也只有BAT,因此如果创业公司想要进行竞争,需要大量的资本获取用户,只能选择站队。

尽管如此,对于巨头们是否在阻碍创新,行业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