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真比 7-11 抗造吗?
总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去到便利蜂,发现它总能维持较高水准。有趣的细节是,在蹲点过程中,一位消费者刚跟朋友吐槽完便利蜂人多,转身还是选择了便利蜂。还有些消费者根本说不出宁愿在便利蜂排队的原因,只能说是 " 随心 "" 随性 "" 佛系 "。其实,消费者对品牌形成的粘性,往往并不自知。 零售业本就是勤行、苦行,品牌效应往往藏在细枝末节里,环境、产品、服务,往往能于无形中牵连消费者的心弦。而今,便利蜂已经慢慢筑起品牌之墙。 产品力构筑高差异: 实力演绎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我们还想探寻一下,便利蜂和日系便利店到底有什么区别? 明黄温暖的装修风格,智能化的结账方式,新鲜实惠的生鲜食品,确实给人全新的体验。除此之外,不是 " 资深老粉 ", 很难再说出更具体的差别。此次实地探访 , 笔者对便利蜂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饭团、寿司、便当是日系便利店的特色,便利蜂虽然也有涉及,但并不是主打品类,它也没有跟风模仿,热食和自有品牌,才是便利蜂最大的差异点之一。 便利蜂的热食区域,几乎占据了门店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而且很多产品属独家特色,比如腊汁肉夹馍、千叶豆腐肉馅饼、虾仁鱼籽福袋、蜂蜜芥末夹心卷、南瓜流沙包等,在 APP 下单还可以享受更低的价格。 再者,便利蜂的炒菜,有 15 种可以选择,7-ELEVEn 则只有 12 种。从菜色上看,便利蜂的调味料应该没那么重,这也是大多消费者选择的家常味道。从热食来说,便利蜂的中国味道越来越浓。 ▲午餐炒菜,左为便利蜂,右为 7-ELEVEn 有消息称,便利蜂的鲜食和自有品牌的营收占比基本与三大日系便利店持平,外界对此仍有持怀疑的态度。走访前,记者其实也有疑惑,但在店里多逛几圈,答案便不言自明。 7-ELEVEn 的自有品牌已经覆盖了坚果、卤味、烘焙、个护、生活用品等几大品类,便利蜂作为后来者却丝毫不逊色,这些品类不仅均已涉及,大多更具性价比。甚至,7-ELEVEn 没有的奶制品、汽水,便利蜂也已经走在了前列。 例如,便利蜂与天津海河牛奶合作的可可牛奶和苦咖啡牛奶,据传常常被卖到脱销,甚至北京门店比天津卖得更好。在银网中心奶制品的货架上,记者看到海河牛奶确实卖到所剩不多。 ▲货架上的海河牛奶已经所剩不多 据了解,海河产品的畅销,离不开系统算法的精准推荐。便利蜂的大数据系统能够挖掘各地的特色商品,并针对不同市场和门店,进行产品销售预判,从而匹配最优解。 从便利蜂的自有品牌 " 蜂质选 " 上线,短时间内能加速圈地,除了智能算法推荐,也离不开供应链的搭建。 目前,便利蜂不仅出手投资了北京 7-ELEVEn 鲜食合作工厂呀咪呀咪,此后又在华北、华东多地投资建立鲜食工厂。 供应链端的实力,实际上也反哺了便利蜂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更重要的是,便利蜂的自有产品,大都紧贴时下年轻人的消费趋势。比如饮品界火热的 " 无糖 "" 气泡 " 等元素,蜂质选已经及时跟进并上新了 " 无糖茉莉花饮料 "、" 荔枝味苏打气泡水 "。 ▲荔枝味苏打气泡水、茉莉花饮料 这或许是消费者偏爱便利蜂更好的注脚。一位便利蜂的 " 钟爱粉 " 告诉记者," 便利蜂很会 get 消费潮流,比如复古大辣片流行的时候,便利蜂就跟源氏大辣片进行了合作 ",这款老式辣片也是她经常回购的产品之一。 网红产品,是便利蜂又一大差异化优势。 「DoNews」发现,便利蜂的网红食品,品类覆盖度也非常广,已经围绕冰淇淋、速食、甜点、水饮、肉脯零食、糖果巧克力在做深度布局。 这些网红食品大多也是近来比较火热的新消费品牌。譬如,果酒品牌贝瑞甜心、梅见,卤味零食王小卤,自热食品莫小仙,速食米粉霸蛮等,早已爬上了便利蜂的货架。除国内的网红零食,笔者也发现很多海外网红品也在便利蜂可以找到。 据了解,便利蜂的大数据选品,考量的数据维度相当多,如消费者喜好数据、其他平台销售数据、地域经济差异等因素,是网红食品较快频率推陈出新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也特地考证了机器选品是否真比人工选品出色。一般便利店货架陈列的规矩是,越靠上的产品,往往是新品或畅销产品。 我们随机让 7-ELEVEn 理货员帮忙推荐一款网红食品,他推荐了 a1 零食研究所的西瓜味吐司,同时他告诉记者这款产品刚刚上新,目前有第二份半价的促销活动。 再来到便利蜂烘焙区域的货架,我们开始并没有发现这款产品,经询问店员后,得知这款产品一周前就已经上架了,如今又被系统推荐到货价的最底端。 面对同一区域的顾客,人工经验和数据系统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判断。而在不同区域的便利蜂门店内,这款产品被摆放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即所谓的千店千面。 更重要的是,便利蜂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这款吐司便利蜂比 7-ELEVEn 便宜了一毛钱,但也充分说明便利蜂对上游的议价能力。 ▲在便利蜂,吐司已被推荐到货架最底端;7-ELEVEn 刚上新货架最上端 差异点往往就是盈利点,便利蜂用实力演绎着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 对便利蜂的探讨,大多存在于商业模式的分析,但有时候走出来看一看,便利蜂确实作出了有别于日系便利店的差异化,是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的、实实在在的国货便利店之光。 运营力构筑高效率: 人与机器的平衡艺术 机器的 " 理性 " 在降本增效上果真出色?又该如何面对 " 感性 " 的挑战?人与机器如何最大化协同?这不仅是便利蜂在解决的问题,也是人类未来要面对的终极话题。 在智能化系统下的助推下,便利蜂的单店人工成本得以降低和改善。在一些高销店,虽然仍与 7-ELEVEn 的员工人数无法拉开较大差距,但在一些店面不大的普通门店,基本可以做到 1~2 人管店。 外界常质疑:人少了服务的温度就减弱了。但「DoNews」认为,这要看机器替代了哪些工作,人又被安排在怎样的岗位上。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