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版 iPhone 12 mini 是双卡,而国行是单卡?都是因为它
比如,有 eSIM 卡的智能手表、留学生回国使用的带 eSIM 卡的手机等可以开通 eSIM,业务规模和普通的手机 SIM 卡业务相比小很多。 ▲ 中国移动推出的一号双终端 eSIM 业务 . 图片来自:中国移动官网 以蜂窝版 Apple Watch 开通一号双终端业务为例,用户只需进入 iPhone 上的 Watch 应用,按运营商提示操作,满足条件即可开通,不需要到营业厅办理,月资费一般为 10 元 / 月。同时有诸多限制,比如非试点或未开通业务的城市无法开通,手机里必须有一张相同运营商的 SIM 卡才可以开通等。 从功能上线试点到现在正式开放,历经约 2 年时间,eSIM 卡的推广进度可以说有点慢,关于推广慢的原因,截至目前没有官方的说法,网络上的说法有很多,我们把主要观点做了一些整理。 1. 成本因素 有人认为,eSIM 的总成本优势明显,但不是简简单单切换到 eSIM 就可以,智能设备的内部设计、产业链的调整、运营商的支持等方面都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些都是成本,是一个不小的门槛,需要各行业一起发力。 ▲ 手机仍然依赖 SIM 卡、卡槽和卡针存在,改动 SIM 卡,连锁改动较多 . 图片来自:@brett_jordan(Unsplash) 2. 运营商的因素 有人认为,一旦完全开放 eSIM 的潜力,用户便可以自由选择和切换运营商及电信套餐,这对运营商来讲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迟迟不愿推进。 不过从国内三家运营商近几年多番主动尝试开展 eSIM 业务的行为来看,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如果运营商真的害怕 eSIM 影响自己的地位,完全可以从办理审核规则等其它方面着手,也不必努力争取试点 eSIM 业务。 3. 技术因素 还有人认为,前几年 eSIM 还有诸多技术难点没能攻克。eSIM 可反复开通套餐和注销,如何准确鉴别使用者的真实身份是个难题。 如果 eSIM 被不法分子破解,用于垃圾信息推广或诈骗,监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今 eSIM 卡经过几年的试点和技术提升,难题攻克,得到了工信部的认可,才得以全面推广。 eSIM 带来的观念转变 eSIM 和 SIM 卡相比,更小,更容易集成在小型设备中,理论上可以让更多物品变「智能」,这会给用户的心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能进一步消解智能手机的「中心」地位。 手机去中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好趋势。 以 iPhone 为例,它的健康记录和通讯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有 eSIM 的 Apple Watch 剥离,它的影音体验一定程度上被 AirPods 剥离(有线耳机只做到了可拆卸,本质上还是手机一部分,蓝牙耳机是独立的个体),它的视觉输出未来还可能被智能眼镜剥离一部分等等。这些周边设备只要能内置 eSIM 独立存在且没有人为设定使用障碍,通过 5G 技术,把运算和处理的大部分交给云服务器,手机被使用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 ▲ eSIM 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铺平了万物互联的道路,联网和运算能力不再是智能手机的专属 . 图片来自:@Chuncun(知乎)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好趋势,是因为如果以手机为中心,在智能体验方面就会有所局限。在享受某部手机优点的同时,只能被动接受它和它周边设备的缺点。如果智能手机的功能都被具有 eSIM 功能的设备分散开,变成若干个独立的需求载体,用户的可选择性就大大提升了,综合体验也会好很多,不会被单独某一家产品生态「捆绑」。 也许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人出门不带手机,带着 A 品牌的智能耳机,B 品牌的智能手表,C 品牌的智能眼镜,D 品牌的智能自行车,就可以轻装出行。 再过几十年,也许孩子看到一个没有联网功能的「老物件」,可能问一个这样的问题:它是坏了吗?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