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ly.ai CEO程勇: 疫情冲击下的科创企业应对策略
【讲师介绍】 程勇 Workly.ai CEO 连续创业者 全球开源社区先锋人物 创业投资领域活跃人士 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下,在疫情突击下,我们作为一个科创类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以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一、 创业之路的周期认知 二、 选择赛道还是选择客户 三、 如何应对确定的不确定未来 创业进程回顾 我个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有三大主要阶段。 第一次创业是在04年,此前在东软任职三年,业余时间跟朋友创办了灰狐(Huihoo.org),国内早期最大的开源中间件社区。那会儿二十四五岁,甚至有公司给我开出百万年薪,但还是凭着满腔热血,背个包就踏上了“北漂创业之旅”,当时我们的逻辑是将美国模式复制到中国化市场,但实际并不成功。 当时的中国市场,客户会觉得没有保障,产品化理念很难实现商业转化,导致过程异常艰辛。06年进行策略调整,开始尝试做服务,通过提供基础架构、咨询等服务,按人头方式进行收费,得以成功存活。 第二次创业是在11年,经朋友介绍进入垂直消费品行业,研发终端设备管理软件,此后便逐渐淡出社区。那会也是安卓系统问世之初,市场开始出现分化走向,一条线是ToC,比如小米和美团初期的发展根据地都在五道口;另一条线是ToB,因为我是做企业级软件出身的,所以那时已经形成思维定式,就这样我们又做了7年。 直到18年,新的一轮市场变革出现端倪,中美贸易战前期矛盾开始呈现,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很了解。所以19年我加入了青云QingCloud,管理青云QingCloud旗下新成立的公司workly.ai,致力打造一款顺应未来工作协同的生产力平台。 社会活动层面,我最早玩开源社区,11年组织过一个BootCampBeijing创业训练营,届时有上百个项目在北航,我组织了国内大量VC进来做评估,最终跑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项目,印象最深的是柴可的大姨吗;再比如15年,我们帮助芬兰的Slush(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于服务平台之一)进入中国市场,将全球新颖的创业方式和资源引入中国。 创业之路的周期认知 一、技术产品周期 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往往对产品本身及产品周期的认知都比较深刻。通常来看,一个成熟的技术产品都会经历完整的发展周期曲线,在这条发展周期上,从创新到早期的市场引入,大概会有1~3年的时间,也看迭代速度,ToC可能快一点,ToB稍慢一点;两到三年后,可能因产品、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就会面临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状态,所以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IT企业存活周期一般为7年。 作为一个技术型创业者,不能只是低头干活,还得抬头看路,可能你是CTO/CIO,将来还可能会发展为CEO,那么就要更多理解公司业务、资金的运作,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周期,要明白公司的生命周期只是这些大周期当中的小周期。 二、行业周期 客观来看,创业节奏的起伏和发展,本质上还是要依托于一个阶段内经济规律的发展。参看这张周期图,你会发现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经济从跌落到回升,其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发展周期,类似百度、Facebook都是在04年后进入快速起飞阶段。 07年定点之后,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市场跌落谷底,紧接着政府就会采取相应的救市措施,利用各种宏观工具拖住市场,防止再次下跌,这个时候社会结构会再根据宏观情况进行运转,七八年后,会再次回归一个周期。 比如汽车行业,一台车从制造到推向市场,政府通常会通过一些政策刺激整个行业的发展,一旦车市情况下跌,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应的免税政策,把这个市场再托起来,但纵观过去十几年,汽车行业已经处在一个相对宏观的下降周期里;所以新能源成为替代传统汽车的新产业,进而Tesla股票出现暴涨,这就是在金融市场里反映出的另一个状态。 三、资金周期 资本逻辑中,每个赛道里100家公司可能会投一个公司,其他99家是拿不到钱的,每个VC的资金都有他的使用周期,通常人民币基金行业为3+2,意思是指3年投资期,2年回收期,美元基金稍长一些,多数为5+2,所以VC们募集的资金,也跟宏观经济周期大的运行趋势有一定关系。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过去三年里由于中美贸易关系的恶化,18年-19年整个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你会发现整个市场都没钱了,因为上游公司资金的流动出现了问题,所以他们能够投入市场的资金和项目数量,也会出现快速下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在哪个阶段好拿钱,一定看清楚市场资金的变化趋势。 作为一个创业者,从资本市场拿钱是一种方式,我觉得更好的方式还是从客户那里拿钱,你的产品能不能更好服务于客户,这样的赚钱方式会更加持久,资本市场的资金更多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策略。 选择赛道还是选择客户 从VC角度通常称之为赛道逻辑。当一个投资经理,要投一个方向的时候,他会把该赛道上所有的公司做一遍筛选调研;我在16年的时候,帮助一个VC公司的朋友看游戏赛道的项目,3个月时间看了将近100家公司,最终从逻辑上判断下来能投的也就两三家,再做完财务竞调后,最终可能也就剩一家,还被上市公司提前投了。所以VC想要找到好的可投项目也是非常辛苦的,95%以上的VC也都是干苦力的。像红杉这样的头部VC,实际吃掉了市场90%以上的利润,好的项目也会自然向他们倾斜,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市场情况。 在 VC这个行当每年都会出现投资的热门赛道,今年比较热的像AI、ToB、医疗、工业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资金进入就会多一些;另外像传统服务、消费领域受疫情冲击,这时候该行业资金就会选择避险;另外就是很多公司可能会选择上市,这个过程我觉得跟考清华是差不多的,你就是万里挑一,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上不了市的,因为上市的路径很长。 选赛道其实是VC的逻辑,大多数科技型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是拿不到钱的,所以我觉得早期阶段,还是以注重客户的维度更重要,锁定几个关键核心客户,往往比去市场上参加各种路演拿钱会来的更加有效些。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