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发布时间:2020-09-29 10:37:31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IT之家
导读:来源:IT之家 北京时间 9 月 16 日,苹果在秋季第一场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自家新一代旗舰芯片 A14 Bionic,采用了台积电的 5nm 制程工艺。 而就在不久之前的 9 月 3 日凌晨,英特尔推出了 11 代移动酷睿处理器,采用的仍然是 10nm 工艺,并且还用了 SuperFi

下面是一种 NMOSFET 的横截面图示: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它由一块 P 型半导体做衬底,然后在衬底左右两边挖两个沟," 塞进 "N 型半导体,构成了 "NPN" 的结构,和我们刚才讲的一样。

左边的 N 型半导体上有一个电极,我们叫它 " 源极(Source)",右边的 N 型半导体上也有一个电极,叫做 " 漏极(Drain)",两者中间还有一个电极,叫 " 栅极(Gate)"。

我们的目标是让电子从源极进入,经过中间的 P 型半导体,从漏极出来。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能出来,说明晶体管通电,代表 "1";

出不来,说明晶体管断电,代表 "0"。

我们现在在源极加上负电压,漏极加上正电压,试图让晶体管通电。

但是,通过刚才的说明我们知道,由于 "PN 结 " 的存在,电子是不能经过 P 型半导体抵达漏极的。也就是没法通电。

怎么办呢?

我们就在中间的栅极上加一个正电压。

参照刚才那个例子,这时候,电子就能穿过 P 型半导体,来到漏极了,也就是半导体通电了。

关掉栅极上的电压,就又断电了。

可以看到,这个栅极很重要,它起到控制晶体管通电和断电的重要作用。

关键来了:这个栅极的宽度,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芯片的制程工艺。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它的宽度为 14nm,就表明这个芯片的制程为 14nm,它的宽度为 5nm,那么这个芯片的制程就是 5nm。

当栅极的宽度越窄,晶体管也就能够做得越小,晶体管越小,单位面积就能放下更多晶体管,芯片的性能就越强。

可是呢,这个栅极宽度并不能做得无限窄,因为栅极变窄的同时,源极和漏极的距离也在变近,当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彼此漏电的问题。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当栅极宽度小于 20nm 的时候,漏电率就会急剧增加;大约小于 7nm 的时候,就会产生量子隧穿效应,导致晶体管的特性难以控制。

量子隧穿的事我们先不谈,先说第一个漏电率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呢?半导体行业给出的方案是改造晶体管的结构,采用 3D FinFET。

3D FinFET 其实就上把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从平面的改成立体的,竖了起来,然后栅极做成三面环绕源极和漏极的样子。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整个结构有点像鱼鳍,所以也叫鳍型 MOSFET。

这么做的好处是在宽度缩小的同时增加了栅极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强对电流的控制。

这个方案在后续不断改进中一直撑到今天,当然,随着工艺继续缩小,科学家也在尝试新的解决方案,这里就不提了。

二、英特尔干不过台积电和三星?并不是

了解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半导体的制程工艺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其实,制程工艺,也就是所谓的栅极线宽,并不是影响芯片性能唯一重要的因素。

晶体管要做小,芯片性能要提高,并不是只要把栅极宽度做窄就够了。

我们再想想,晶体管是什么?在数字芯片里,就是一个个的小开关,控制着 "0"、"1" 的信号,这样的小开关越多,单位时间里就能做更多次的运算,性能也就越高。

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所以我们把晶体管做小的目的,就是要在单位面积里塞进更多的晶体管,换句话说就是提高晶体管的密度。

这也是英特尔和台积电、三星们的分歧所在。

其实我们一直说 " 制程工艺就是栅极的宽度 ",这只是一个定义,理论上是这样而已。

实际上,在节点技术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制程工艺的数字已经和栅极的实际宽度渐渐偏离了,只是这个偏离度比较微小。

说白了,就是栅极实际宽度越来越达不到制程工艺说的那个数字。

例如半导体分析厂商 ChipWorks、Techinsights 以及 Linley Group 都曾对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的芯片做过测量分析。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