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 5 纳米吊打英特尔 10 纳米?别纠结了,这只是“数字游戏”
来源:IT之家 北京时间 9 月 16 日,苹果在秋季第一场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自家新一代旗舰芯片 A14 Bionic,采用了台积电的 5nm 制程工艺。 而就在不久之前的 9 月 3 日凌晨,英特尔推出了 11 代移动酷睿处理器,采用的仍然是 10nm 工艺,并且还用了 SuperFin 技术来改善上一代 10nm 的不足。 如果只从制程工艺推进的情况来看,英特尔已经落后台积电两代。 回想 2014 年英特尔推出首款 14nm 处理器的时候,台积电还停留在 20nm。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英特尔在 14nm 节点上停留了 5 年,直到 2019 年他们才推出 10nm 的处理器。 在这 5 年时间里,台积电后来居上,现在已经在工艺上领先了英特尔,明年他们就要上马 3nm 了,而英特尔大概率还会在 10nm 上停留。 看到这里,IT 之家小伙伴们可能要问,曾经领先的芯片巨头英特尔,现在怎么就干不过台积电了? 进而就会引出一些问题,例如:英特尔笔记本处理器上的 x 纳米和我们手机上的 x 纳米是一回事吗?这 "x 纳米 " 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今天 IT 之家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番。 一、到底什么是芯片的制程工艺? 倒着推,我们首先要知道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 "x 纳米 "、"x 纳米 " 到底是什么。 这个话题讲细了,得涉及到半导体晶体管层面了。 还记得 IT 之家在《中国芯片新篇(二):跨越式进击,第三代半导体》这篇文章里和大家讲的 "PN 结 " 吗? 大家在阅读下面的内容前,一定先要看上面这篇文章的介绍,因为彼此紧密相连。 "PN 结 " 是制造晶体管要利用的基本特性,而晶体管和我们说的 "x 纳米 " 紧密相关。 晶体管的种类有很多,具体内容相当复杂。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我们只抽取基本的原理来说明。 在上面这篇文章中我们讲到,"PN 结 " 形成时,我们可以通过外置电压来控制电流的通断。 我们以一个 NPN 半导体三极管为例。 它是用两个 N 型半导体夹住一个 P 型半导体,相当于将两个 PN 结拼起来,显然这时候整体是不导电的。 而且,由于这两个 PN 结的内建电场是相反的,因此无论我们对整体施加正向还是反向的电压,都只能打通其中一个 PN 结,无法让整体导电。 那怎样让整体导电呢?答案是需要再增加一个电压。 例如我们在左边的 PN 结中引入电源,其中左边的 N 型半导体施加负电压,P 型半导体施加正电压。 这时反向的外置电场就会打通左边的 "PN 结 ",让自由电子从 N 流向 P。 其中有少许电子会沿着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然后回到 N,如此循环。 与此同时,在整体上,我们也施加电源,其中左边的 N 型半导体施加负电压,右边的 N 型半导体施加正电压, 这时候,刚才从 N 到 P 的电子有很大一部分会在电场力作用下跨过 P,来到 N,然后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回到左边的 N。 这时候,整体就导电了。 上面的介绍可能有些绕,大家可以辅助下面这张动图来看: 调整第一个电源的电压,就可以对整体电流起到放大或控制通断的效果。 这就是晶体管工作的基本原理。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来看看现在常用的 MOSFET(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是怎样的。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