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手机专业模式拍照
不合时宜的 HDR 和多帧合成,往往很容易使画面变糊或者变得扁平,失去空间感。而一直被大量网友口中所看重的压高光,用力过猛的情况也很容易使原本的白光出现变蓝的情况,同时从灯箱中散发出的光线会失去体积感,光线仿佛被压成了一张纸,观感十分奇怪。 在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上,我也曾对 vivo 的影像总监李卓提出过 AI 与创作的问题,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在自动化的各种 AI 增强大行其道之下,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我们看来的稳定出片效果与美化后色彩艳丽的图片,可能都不是创作者想要的。 但当切换到失去计算摄影加成的专业模式时,手机拍照本身的硬素质就暴露无遗,你想搞一些主题创作,但会发现失去了 AI 加持后画质衰减的非常厉害,甚至镜头也不够稳了,色彩也丢失了。 你不得不想着,能不能多拍一些照片,自己回去在 PS 里手动堆栈,再进行大量的后期工作一点点修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可这样想着想着,手里的拍照机皇似乎突然就不香了。 或许厂商们应该好好看一看学一学,那些专业的第三方相机应用如今已经进化到了什么程度,模拟 Log 模式视频,提供诸多算法生成的模拟风格滤镜,丰富的手动设置项中又不乏机器学习带来的正面使用。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自动模式和专业模式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以前是仅凭一点点相机使用经验就能玩转专业模式,现在不仅需要经验,还需要足够过硬的后期技术,对于那些「小白」之上「专业」未满的大量人群来说,专业模式已经变成了绝对的鸡肋,食之无味,但真的砍掉又有点可惜。 打造更好的专业模式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越拉越大的差异将大众人群与专业或半专业创作者分的更清楚是件好事,大家各取所需,甚至你们专业和半专业人群就乖乖去玩相机,不要染指手机。 但我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这其实在否定专业模式的价值,而我认为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如果说目前专业模式的使用率越来越低,那不是它该消失了,而是现在这个形态还不够好。 对于专业模式我们总有一种观点,它就应该是剥离了 AI,剥离了计算摄影之后的产物。似乎所有不属于人的意志都应该被按的死死的。但其实这不是好的专业模式,或者说是过时的专业模式定义。 为什么 Pixel 系列手机尽管在 CMOS 和多摄方案上都比较落后,但国内外依旧有大量用户认为其拍照能力十分突出,就是其强悍的计算摄影能力在不断修正画面表现。 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不太可能完全剔除计算摄影的影响,不仅如此,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一定是计算摄影会更多参与到成像中去。 在计算摄影成为底层的算法,在算力提升近乎和硬件进化同等重要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剥夺这部分带来的画面提升,甚至很多机器学习算法并不会影响个人意志的创作表达。 举例来说,超分辨率算法是现在手机进行高倍变焦时常用的一套算法,这是经过大量的神经网络训练而来,一套卓有成效提升画面质量算法,这显然是计算摄影的一部分,但除了带来画质的提升外,它不会影响用户的创作表达。 我们应该走出以往的误区,专业模式的意义永远不是提高门槛,而是让用户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从这方面说,厂商应该主动进一步优化专业模式的可用性,进一步通过合理的方式降低其使用门槛。 让人来决定 AI 是否参与,哪个环节有 AI 参与,我们越了解机器学习是如何起作用的,才能知道如何去更好的使用它,或许这才是更好更高级的专业模式。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