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输给了势不可挡的 Zoom,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做错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3-04 16:15:24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极客公园
导读:来源:极客公园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我们「被迫」体验了近一个月的远程办公。视频云会议作为日常沟通和管理必要的方式,似乎变成了各个协作软件平台最频繁被使用的功能。 目前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代表的 ICT 巨头以及亿联、会畅、 好视通、小鱼易连

而面对一众新互联网公司的搅局,它们可以提供更低廉、可替代传统应用的解决方案,Webex 的市场份额已经开始被稀释了。Teamslide,DimDim,1videoconference,Vyew,Live Meeting,SlideShare 这些初创公司通过开源的方式「克隆」了 Webex 的功能,在一个或多个产品服务领域发起了竞争,它们往往还具备更强的跨平台协作能力。

但思科把 Webex 当做是布局企业统一通信业务的重要棋子,也是思科向对手微软发出挑战的重要武器,这是思科愿意高价收购 Webex 的原因。收购之后,思科保留了 Webex 的品牌,而后者在思科品牌背书以及强大资本的加持下,开启了全球扩张的发展路径。虽然 2017 年 Webex 被 Gartner 评为「会议解决方案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 for Meeting Solutions)的领导者,但彼时它的市场份额已经下滑了 50% 左右。

注:魔力象限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对市场情况进行的图形化描述。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由 Gartner 公司于 2006 年 9 月 25 日取得「魔力象限」注册版权,并可以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它根据 Gartner 公司的定义,它描述了 Gartner 公司依据标准对该市场内的厂商所进行的分析。

 

此时,另一家云会议公司 Zoom 则成长迅速,一步步蚕食着 Webex 的市场份额。有意思的是,Zoom 创始人袁征曾是 Webex 的老员工,当时他在 Webex 开发的产品就是一套「远程会议系统」。后来,Webex 被思科收购,袁征进入思科的协作部门担任工程副总裁,但他始终觉得市面上大部分远程会议产品「不好用」,难以赢得用户亲睐,他 20 年前给 Webex 写的代码,有的至今仍运行在 Webex 的服务上。传统网络会议系统依赖一整套复杂的硬件设备,有电脑、显示屏、麦克风、路由器等,袁征认为只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就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很多功能了,这些移动设备会重新定义整个行业。

「Webex 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但 2010 年和 2011 年,我没发现有一个客户是开心的。想到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开发技术却没办法让客户满意,就挺尴尬的。」袁征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苦笑道。

由于对现有产品在移动端的体验并不认同,袁征先是提出改进意见,未被采纳后选择离开,2011 年创立了 Zoom。「思科不愿意改变原有的协作策略,我说我有不同的想法」袁征回忆道,当时跟着他离开思科的有将近四十人,6 年后 Zoom 有了 75 万名客户。移动互联网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的过程,为 Zoom 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那些移动终端最终成了引爆 Zoom 产品价值的原点。

 

彼时,视频会议服务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但因为在行业内浸淫多年,袁征对市场转变和客户需求有很清楚的认知,所以 Zoom 提供的是多样性的产品和差异化的付费机制,既能够服务小型企业,同时也可以对齐像康泰纳仕、Uber、Williams-Sonoma 这类客户的大规模需求,各产品协同性非常高。其中 Zoom Meetings 是平台的基石,分为基础、增强版、商业版、企业版,采取不同收费方式,使用场景多元,电脑、平板、手机、会议室等均可便捷接入会议,同时 Zoom 还可以集成多种应用软件,兼容性与拓展性得到了保障。

从行业的角度来讲,Zoom 成立之初赶上了 MOOC(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期。现在全美排名前 200 的大学,大约有 94% 到 96% 的学生是 Zoom 的用户,他们今后进入职场将成为 Zoom 良好的客户基础。同时基于 3G/4G 网络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针对这类设备的网络视频会议软件基本空白。

而除了行业机遇外,Zoom 的成功要归功于它把产品、技术、市场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 袁征认为产品的设计理念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即产品经理思维。Zoom 的产品和 Webex 等竞品相比有如下不同:

视频优先,使用便捷。Zoom 坚持协作办公过程中视频优先的第一原则,在网络不佳时需要优先确保视频或音频的流畅性。Zoom 的 UI 简洁,入门便捷甚至用户不需要注册也能参与会议。而 Webex 当时协作时需要安装大量复杂插件才能使用,增加了用户操作的不便,体验差的缺点被逐步放大。部署灵活,扩展性好。Zoom 采用 SaaS 的模式,可以方便在会议室、培训室、行政办公室、诊所和教室等任何场景进行视频会议。不仅仅能够接入会议室终端、PC、平板电脑、手机等,还可以无缝对接基于 H.323/SIP 服务的传统专网设备。既扩大了客户的使用场景,也帮客户节省了设备成本。 价格优势显著。Zoom 的价格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SaaS 的方式使得用户可以利用现成硬件 ( 如手机 ) 接入会议而非专有设备,甚至不需要会议室场景,大幅降低办公成本;二是 Zoom 基于 AWS 等公有云,在定价策略方面更具有优势。

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Webex 的发展模式已经和行业趋势背道而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网络基础设施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带宽条件极大改善,Webex 自建数据中心保持数据传输稳定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对手超越。比如 Zoom 采用汇编语言,自行开发了一套 SVC(柔性编辑码)技术,可以根据接入会议各方的网络带宽、CPU 性能、设备分辨率等参数在云端进行优化,再进行信号的压缩、冗余和补偿。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在丢包率 40% 的情况下音视频流畅,特别在当时,4G 网络尚未普及,移动设备带宽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很好的音视频体验。2006 年亚马逊开始部署公有云服务,并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其成本低廉、部署灵活的优点开始体现出来。Zoom 等新入场者往往采用公有云部署方式,在产品价格方面具有显著优势。Webex 在全球大量部署数据中心,因为服务器密度会影响网络时延进而关乎用户体验。Zoom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是「烧钱 + 开放」的策略。Zoom 上市前公开融资四轮共募集 1.5 亿美金,基本都是投入到服务器搭建和算法开发上。此外,它还将自己的接口开放给代理商或一些大型企业,同时这些当地运营商帮助 Zoom 部署和运维节点,进一步扩大了节点密度。

如果说 Webex 的产品和技术优势是其在第一个十年成功的关键,如今却成了市场份额下滑的掣肘。

输给了势不可挡的 Zoom,这家昔日的明星公司做错了什么?

Zoom 的成功要归功于它把产品、技术、市场三者进行了完美结合 | Zoom

成败在何处?

不过对成长如此之快的 ZOOM,思科表示「并不担心。」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