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发布时间:2020-02-03 21:47:27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IT之家
导读:来源:IT之家作者:汐元 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核舟记》,讲述了古人在核桃上刻出苏轼泛舟赤壁图的奇巧技艺。 几百年后,半导体产业已经将这种细微处创造天地的技艺发展到超乎想象的境地。 本文要说的,就是让半导体真正能够妙至颠毫的工具,也是人类工

来源:IT之家  作者:汐元

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核舟记》,讲述了古人在核桃上刻出苏轼泛舟赤壁图的奇巧技艺。

几百年后,半导体产业已经将这种细微处创造天地的技艺发展到超乎想象的境地。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本文要说的,就是让半导体真正能够妙至颠毫的工具,也是人类工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一、引子

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里诞生的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开始,芯片半导体产业迅猛发展,如今已精密到在一粒米上刻下整部《红楼梦》不成问题。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这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的工具——光刻机。

说到光刻机,这个一直低调隐匿在芯片产业幕后的人类伟大发明,仿佛一夜之间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今天,IT之家小编汐元就和大家聊聊光刻机的那些事。

二、贸易风云裹挟下的半导体行业

中美贸易摩擦从2018年开始不断升级,影响全球,其中技术封锁和非法断供是美国一系列施压措施的武器之一,以打击国内一批高科技企业。首当其冲就是芯片半导体产业。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的手段立竿见影,正是锁住了国内企业在芯片产业上无法自主的咽喉。

而华为能够抵挡到现在的关键,也是因为华为本身的海思芯片业务发展得风生水起。

但前不久,IT之家报道了台积电因美国施压可能无法向华为稳定供货14nm芯片的消息,虽然还不确定结果,但不得不令人担忧。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根据美国《出口管理条例》的限制,产品涵盖硬件、软件等的美国技术含量超过25%,就会被要求禁止销售给中国。

哪怕国外制造,但源自美国的内容超过25%,也在限制范围内。

报道中称,台积电内部评估,其7nm工艺源自美国技术比重不到10%,14nm比重大约15%。

这意味着若美国真的将"源自美国技术"的标准从25%下调至10%,那么14nm芯片的供货将受到限制。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作为台积电重要客户之一,华为将深受不利影响。更让人担忧的是,万一未来7nm、甚至5nm芯片供应也被限制,那华为无疑也将被扼住7寸。

三、华为的难关

芯片行业的玩家大概能分成三种:IDM、Foundry和Fabless。

IDM意思是芯片的设计、制造、封测都能做,有完整能力,像三星;Foundry的意思是只做代工,例如台积电;Fabless就是专注于芯片设计与销售,例如华为海思。

是的,华为海思只负责做芯片的产品设计和销售,不具备制造、封测的能力,所以要依赖代工厂。

而纵观国际市场,能满足华为代工要求的,只有三星和台积电两家。三星本身和华为有着竞争关系,所以一直以来华为和台积电合作紧密。

但如果这次台积电在美国的施压下停止对华为14nm芯片供货,后果很难想象。

并且最近市场还有传闻,台积电担心华为过度建立库存,因而减少华为7nm芯片的供货,重新分配产能。

最终结果还未可知,但这些消息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一旦我们依赖的供应商断货,我们将束手无策。

而这一天很可能来得比想象中快,就像去年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几天之后谷歌就暂停了安卓和其他服务对华为的支持。

风暴来临的速度永远会让人措手不及。

四、中芯国际,买一台EUV光刻机好难

还好华为意识到了这一点,IT之家之前也报道,华为正积极将14nm芯片订单转交给大陆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

兵进光刻机,中国芯片血勇突围战

▲图自:中芯国际官网

中芯国际2019年已经成功实现第一代14纳米FinFET工艺量产。2020年1月14日,中芯南方厂投产国内首条14nm生产线,月产能可达到3.5万片。同时,他们的12nm技术已经进入客户导入阶段,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对于目前十分关键的7nm工艺,中芯国际早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并打算在今年年内进行风险试产。

但是,目前有一个问题横亘在面前:他们缺少一台7nm EUV光刻机。这是决定能否大规模量产7nm芯片的关键设备。

根据日媒披露,中芯国际在2018年就向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

ASML是目前全球唯一能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商。双方计划的是2019年初交付设备。

然而,这台光刻机的交付之路可谓崎岖多舛,但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在中国落地。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