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关于当前的宏观形势与市场化改革 ——彭森在“中国新基建领导力峰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0-12-21 14:07:17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站长网
导读:2020年12月18日,在由新华网与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指导,新华网客户端与中国电子学会主办,至顶传媒承办,科技行者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协办的2020中国新基建领导力峰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发表了《

“新基建”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总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4月,习总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应该说,中央的意图是清晰明了的。

首先,新基建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建设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抉择。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一个万物互联、人机智联的数字时代正在开启。数字经济已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据资源已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过去生产要素主要在路上流动,未来生产要素主要在网上流动。同时,新基建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重大科技设施为重点,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可以说,新基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格局重塑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加强新基建投资,目的不是为了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是简单地推动经济稳增长,而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是运用逆周期管理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在遭遇金融危机或应付经济下行时,最见效的是推出积极财政政策、大搞基础设施如“铁公机”。在传统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投资是见效最快的。往往投资增幅与GDP的增长是紧密挂钩、正相关的。如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年均增长20.4%,其中2009年高达30%。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后,投资率增幅逐年下降,投资率已退出年度发展计划!“十三五”前四年平均只有6.55%,2019年5.4%,今年前三季1.8%!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绝不走“三高一低”旧的增长模式的老路!否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

第三,新基建投资、建设和发展,主要靠市场、靠改革,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是以政府配置资源为主,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公路、铁路、水路、民航、轨道交通等投资分别是12.95万亿和23.73万亿。成果辉煌:高铁营业里程占全球60%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全球第一,港口吞吐量世界前十位中国占七位!但政府主导的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受政府债务规模、投资效率低下和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影响,难以为继,不能重走老路。

但“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只有2万亿和1.9万亿,十年平均增速只有2.1%,远远不能满足数字中国的需要。对于新基建的投资建设资金来源,中央提出,我们既要发挥财政资金定向引导作用,设立国家新基建投资基金,更要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化、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特别要注意的是,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开会,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的问题。

这对“需求管理”的传统思路是一个重大调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也是重要补充和完善。中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这段话有两个创新点:一是需求侧改革,二是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简单地讲,就是在组成总需求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领域进行改革。以打通堵点、补充短板,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需求侧改革对应的是需求管理。过去的总需求管理主要通过逆周期宏观调控,解决的是总量问题,是总量性政策。如2009年推出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宏观杠杆率就提高了36.8个百分点。去杠杆政策推出后,宏观杠杆率从2016年开始逐步稳定下来,2019年末达到245.4%。今年为了应对疫情,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原预计一年增10个百分点,现在已达到了279.2%,创历史新高,一年增加33.8个点。由此可见,需求管理无法有效解决结构性问题,也无法适应应对疫情、经济下行情况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结构性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有效的投资空间。需求侧改革意味着,为了扩大内需,在促进消费方面,既要推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的大消费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镇化、加快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来实现。而在投资方面,为了拓展有效的投资空间,既要重点推进新基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更重要的是打破行政垄断,放宽准入限制,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新基建的发展与需求侧改革关系极其密切。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供给与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堵点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新基础设施地位重要、作用独特。新基建是新生产力的载体,是优质的供给;同时以“两新一重”(新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代表、为主体的基建又需要大量的社会投资,是优质高效的需求。今年1-11月,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全社会投资高9个百分点,对经济转型、拉动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总之,需求侧改革既是与需求管理相对应的,强调要用改革、用市场的办法配置资源,解决结构优化、高质量增长问题;也是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的。“三去一降一补”用了很多行政办法。而需求侧改革更突出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四)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