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推荐 > 正文

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基于媒介社会学框架之再梳理

发布时间:2020-02-04 18:08:09 所属栏目:推荐 来源:《现代传播》  
导读:自194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广播电视作为我国社会范围内同时也是全球社会系统内最为主流的核心媒介,既伴随、见证我国从成立、曲折发展到全面改革走向现代化大国的壮阔历史进程,同时也潜在地参与并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形象和社会形态。这一长达7

50年代我国广播事业初创,党中央提出了以拓展信息传输范围的“村村通”决策理念,相关会议史料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组织运作理念的核心:1955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广播工作座谈会上,局长梅益作了题为《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讲话﹔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的讲话中提出“发展农村广播网”的要求,同年12月21日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又提出:“在七年内,建立有线广播网”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大力发展和推广调频广播,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网。1956年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对广播工作所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发展农村广播网的重要性。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有线广播网建设也得到了极大支持。1980年召开的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对我国广播电视技术设施、覆盖指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网。1998年提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至2010年,“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结束。

作为广播电视事业早期组织理念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低四级混合覆盖”决策理念在当时电视台数量少、电视的人口覆盖率极低、电视社会影响力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参与创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推动广播电视进入规模扩张的大发展时期。为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作为现代化宣传工具的作用,本次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分宣传工作、技术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三大部门,实行总编辑、总工程师和部长负责制。随着这一方针政策的完善与落实,我国广播电视宣传网覆盖范围进一步壮大,形成了上下互通的信息传输网络。

3、“集团化”发展与“融媒体”建设:广播电视品质提升的市场路径

“四级办台”方针不可否认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初期的规模扩张产生了关键推动作用,但后期也逐渐暴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内耗严重等问题。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有关文件,提出广播电视要从粗放发展阶段进入集约化发展时期。

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压缩、整合重复频道频率,优化组织结构。1996年至1999年3年内广播电视机构数量压缩至2210座,压缩幅度达68.1%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和集团化改革优化广播电视生产结构:1987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提出“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建设事业”的口号,建立“五台三中心体制” ,加快了上海市广播电视产业化运营的步伐。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列为第三产业,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00年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广播影视“集团化”发展的方针,我国首家省级广电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挂牌成立,开启我国广电集团化的第一步。

20世纪90年代伊始,我国开始以制播分离的方式将部分节目制作行为剥离出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实行基地式、工厂化生产,推动公司式、商品化销售,以此降低节目成本、增加节目产量、提高节目质量,为广播电视现代化产业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强化深度融合的高度自觉,随着“融媒体”理念的进一步拓展,凸显在多元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在功能方面向着权威、塑造公信力的角度实现与移动互联网媒体和社交自媒体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从相“加”走向相“融”,打造“中央厨房”全媒体内容生产分发中心﹔整合智能终端设备资源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建立“三微一端”的广播电视融合传播社交平台。

技术支撑理念:从拓展规模到保障品质

广播作为一种承载于无线电波传输技术至上的媒介形态,伴随着建国初期对广播媒介定性与内容理念的提出,广播传输的落地范围覆盖成为支撑媒介核心价值和功能的根本。50年代初期我党中央领导人将扩大广播电视的收视覆盖范围提上议程,在农村有线广播网、调频广播技术和微博传输技术领域取得进展﹔80年代随着覆盖规模达到较高水平,则着眼于卫星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对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和收视(听)品质的保证。在90年代互联网技术普及后,即大力拓展广播电视网络化传输的渠道,强化技术引领内容生产与传播效果的核心力量。

1、 有线传输和无线调频技术推动规模扩张

1955年中央广播局在北京举行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确定采取“重点示范、分批发展”的方针,积极地发展农村有线广播。1956年1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颁发,掀起了建设农村广播网的高潮。“文革”期间,全国有县级广播站218座、放大站和公社广播站8435座,广播喇叭有1100多万只,达到农村广播网历史上的最高水平。50年代后期彩色电视技术在国内应用与普及,广播电视传输开始采用微波技术,截止1976年底,全国人口覆盖率达36% ,可面向全国25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同步传输节目。

70年代初期,中央首次提出创办电视以及鼓励广播系统独立采用新技术等重要观点,尤其是明确技术设备条件对于广播这一现代化宣传工具的基础性意义,强调技术为宣传服务,通过新的技术来扩大宣传辐射度的前瞻式论断。1980年先后召开的全国广播事业规划会议和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中,提出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服务于广播电视宣传工具的价值。会议明确认识到我国广播电视在事业规模、技术设施和覆盖指标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并首次从技术层面认识到广播电视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为文革时期遭到严重损害的广播电视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其后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优先发展的导向基础。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中,与“四级办台”组织理念一同提出的,还有大力发展无线调频广播的技术发展政策。1983年至1988年,在广播电视微波传输技术和调频广播技术发展的深入推进下,全国广播电视台数量年均增长率约为30%,电视人口覆盖率从57,3%提高到75.4% 。

2、卫星技术、数字技术提升广播电视传输品质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站长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