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知识付费2019:险中求变
“广告比实质内容多”,网友如是吐槽罗振宇2019跨年演讲。 2019年12月31日,罗振宇第五次站上跨年演讲的舞台,继去年提出“小趋势”后,今年又炒热了“躬身入局”“苟且红利”等概念,而在这场演讲的前后几日,吴晓波、混沌大学和樊登读书会等知识IP均举办了“年终大秀”。 不过,知识跨年也在褪去原有的热度。 相关数据显示,罗振宇2019-2020跨年演讲的同时段收视率跌出全国前8,远不及2016年单时段全国收视率第一的峰值纪录,而由得到主办并在除夕播出的首届“知识春晚”,现在看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经历2016年知识付费的狂欢,以及用户冲动消费的泡沫后,罗振宇、吴晓波等一众大咖似乎正褪去光环,为所谓知识内容“掏腰包”的行为正遭受巨大质疑。 2019年的互联网寒冬之下,于任何行业都是一场自我拷问,自诞生后就饱受争议的知识付费赛道更是如此,内外增长困境之中,2020年的知识付费将如何起航? 光环褪去 过去一年,知识付费光鲜的商业外衣正被层层剥去。 2019年伊始,上市公司全通教育宣布将收购巴九灵96%股份,这意味着成立五年的吴晓波频道有望成为知识付费第一股,号称“永不炒股”的吴晓波也要闯一闯股海了。 但资本现实很快给了吴晓波频道重重的一击。 收购公告发布后,深交所连续问询全通教育,要求其说明本次交易是否为吴晓波个人IP证券化、是否为“忽悠式”重组,而在“滚珠炮”式的多次问询下,全通教育最终于去年9月宣布终止收购巴九灵。 吴晓波第一次IPO闯关告吹。 失败背后,深交所的问询也是“句句扎心”。目前包括得到、吴晓波频道等知识付费平台均以大咖IP作为流量获取与转化的重要枢纽,其模式基础仍是以人为核心。 显然,这一商业链条抗风险性低且极为脆弱。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就表示,整个产品从选书到讲书都由自己完成,如果遭遇不测就完了。 由个人IP光环支撑平台整体发展,这样的模式难言可持续性,而如今,罗辑思维的上市辅导工作已经开始,相信其也会不断面对和吴晓波频道类似的问题。 上市一波三折,知识IP们在2019年的难关不止于此。 据易观数据显示,得到App的MAU从今年1月的182万下滑至4月的176万;再以单课程为例,已停更的《李翔商业内参》在去年年初的日均打开数为20万,但在5月已跌至日均10万人。 流量红利见顶之时,知识付费产品也难逃增长瓶颈。例如吴晓波频道,其主办的四期企业家付费管理培训课程“企投会EIC”,报名人数从298人降至最后一期的78人。 用户增速持续放缓,这与去年低迷的互联网大环境不无关系,但回归到知识付费行业本身,增速降温与其模式本身暴露出的问题高度相关。 过去,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演进,信息流通速度持续提升,面对海量的实时内容,用户的信息焦虑感不断加剧,为填补这种由焦虑感造成的知识空白,知识大V们抢占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 目前,得到、吴晓波频道上一节知识付费课普遍为10-20分钟,主讲人即使从业经验丰富,也难以清晰阐明复杂的结构性知识,更遑论夹带私货分享,并养成独树一帜的讲课风格。 如今看来,知识付费行业依旧缺乏生产与衡量课程价值的统一标准,而面对海量且同质化的内容,用户也只能盯着主讲人的IP光环,平台也在大力增强IP规模。 本质上,IP集聚效应本质是一种营销手段,如果IP光环与实质内容不匹配,用户的反感心理会更强烈,抛开IP效应,提升知识内容的信息密度与含金量才是当务之急。 显然,知识付费市场从2016年后持续爆发,各类平台入局逐步提升付费内容规模,但当第一批知识IP走到顶点之时,新的增长极却难被撬动,相关内容并未发生质变。 IP光环不再夺目,知识付费的境遇大不如前。 过去,知识付费风口与用户焦虑的叠加作用,IP效应催化了大量非理性消费行为;如今,伴随市场行情渐趋理性,用户也相应减少了对知识内容的冲动消费。 他们越来越看重知识内容本身的价值。 据此前地歌网不完全统计,得到的超百门课程中,职场训练类课程数占比为30.08%,数量最多;其次是文史社科,课程数占比为20.3%。 职场修为与文化修养,当代人追求更高的自我提升,但买课不像买水杯,后者“即买即用”的工具价值显而易见,知识付费并非如此。 反观付费课程,千篇一律的职场课程难以打造出内容护城河,知识付费平台缺乏新课程的补充,而在单一门类中,由于知识量本身有限,内容的细分与深耕程度有限,用户很难甄别课程质量。 回报价值不可比,用户也缺乏复购动力。 因此,罗振宇、吴晓波等知识IP借助知识付费风口兴起,进而站上行业顶点,快速收割市场红利,其自身也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拐点,遭遇到用户增长的下行周期。 当市场挤兑出因知识焦虑而冲动购买的消费泡沫后,用户消费渐趋理性,更加看重产品所产生的增量价值,贩卖焦虑的知识IP走向同质化,更多人不再愿意为此买单。 这也进一步影响知识付费的商业化进程。 此前有媒体报道,知乎虽上线了知识付费内容,但90%的收入来源依旧是广告。随着知识内容的流量集聚效应减弱,获客成本持续提升,平台规模化盈利的大门仍未洞开。 因此,面对2019年互联网寒冬,知识内容的质量未见大幅提升,IP对用户的集聚效应逐渐减弱,市场消费逐步趋于理性,平台逐步触及增长天花板,并且站在了十字路口的中央。 撕开IP光环的糖果外衣,知识付费到了转型时刻。 转型时刻 在技术与市场环境的新趋势下,知识付费赛道也激起了别样的水花。 首先, 5G技术在2019年飞速向前,用户有望享受更高质量的视频体验,例如时间更长、故事性更强,这是视频内容本身的质变,这也将对不同的内容赛道产生影响。 知识付费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抖音、快手相继发起了扶持知识创作者的激励计划,定位二次元的B站也上线了知识付费板块,大量独立App也涌向这一阵地,其中更是不乏新变体。 例如已经上线的问视App,其主打视频付费问答,用户付费提问后,答主将通过3分钟以内的视频来解答,平台抽取10%的付费收益,现已入驻超过300名KOL。 在互动性层面,知乎也在去年11月上线直播,早期多位KOL在线解答问题,这样的强沟通与强反馈形态更有利于平台沉淀忠实用户。 但无论直播还是付费问答,其内容可以视作对在线课程的补充,是学员们复习知识和在线答疑的窗口,若是缺乏优质的付费课程做支撑,碎片化的问答形式很难驱动用户持续消费。 万法归宗,知识付费拼的还是内容本身。 以快手的知识付费板块“快手课堂”为例,由于定位下沉市场用户,其上线了包括“盐水鸭制作教程”“广场舞教学”等接地气的内容,课程定价在9元-199元不等。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