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政策 > 正文

大国芯事:他们终结了中国的无芯历史

发布时间:2020-12-22 08:28:31 所属栏目:政策 来源:互联网
导读:访问: [活动]阿里云“企业飞天会员年终盛典”:新户最高可得1212元红包 百度文库联合会员活动:加送百度网盘年卡只需193.74元 一、卷首 在此之前,中国芯片业经历了诸多波折:五六十年代大批半导体学者从海外学成回国奠定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基础,与美国

同时,邓中翰再次立足科技创新前沿,前瞻性地提出推动信息处理能力持续提升的“智能摩尔之路”的发展理念,以及率先提出了多核异构处理器(XPU)概念,即结合CPU、GPU、NPU、DSP等技术,在底层对数据进行交互处理,通过架构上的突破,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展讯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于2016年被清华紫光收购,合并瑞迪科成立紫光展锐。目前紫光展锐已经是国内仅次于华为海思的第二大芯片设计公司,同时也是目前全球仅有的5家5G基带厂商之一,成为了中国造芯力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

伴随着深圳科技制造业在2000年后快速发展强大,一批批新兴IC设计企业应运而生,在各个细分领域抢占先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着中国制造的大踏步前行。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的芯片设计企业达到了2218家,比去年的1780家多了438家,数量增长了24.6%。2020年国内整个芯片设计行业的销售额预计为3819.4亿元,相比2019年的3084.9亿元增长23.8%,增速比上年的19.7%提升了4.1个百分点。

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今许多优秀的中国芯片公司都成立于世纪之交。

其中包括:

中星微电子成立于1999年;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

珠海炬力成立于2001年;

展讯通信成立于2001年;

瑞芯微成立于2001年;

汇顶科技成立于2002年;

锐迪科成立于2002年;

华为海思成立于2004年;

澜起科技成立于2004年;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4年;

……

这些企业踏准了中国芯片产业腾飞的脉搏,在一个个空白领域创造着中国芯的奇迹,在它们的带动下,中国芯片产业开启了蓬勃成长的二十年。当今,随着芯片产业越来越向垂直细分的专业化分工,中国企业已经在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与通讯等前沿领域占据领先,与美国老牌芯片巨头分庭抗礼。

十、尾声

2018年开始,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产业的步伐骤然加快,实施力度空前的对华的全面技术封锁。从中兴事件,再到封锁华为5G业务,再到孟晚舟事件,乃至华为、中芯国际等百余家中国科技企业被列入实体清单。

此外,美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法案严格限制华为使用美国的技术、软件设备来设计和制造半导体芯片,一时间我们仿佛又回到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被全面技术封禁的“巴统时代”。

国际环境的风云骤变逼迫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芯片工业发展。虽然,“中国芯”在近20年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但我们的短板和差距仍然非常明显。

根据SIA的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产值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当中的占比仍高达47%,而中国的占比仅5%,差距巨大。同时,中国芯片的自给率仍然不高,2019年仅占30%,大部份芯片仍然需要国外进口。

△数据来源:SIA、远川研究所

在芯片设计上,除了少数企业外,大量中国IC设计企业从事的仍然是中低端设计。在制造、材料和设计软件方面,更是成为我们的极大软肋。

芯片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美芯片之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想要不被“卡脖子”,就要实现全面的自主从EDA工具、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乃至芯片制造所需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全面突破,并且还需要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的突破。

站在新时代大变局之下,机遇与挑战同样巨大。面向2035中国制造的国家战略,中国芯片产业需要完成更大的自我变革,从宏观政策、资本层面到产业转型全面提升。

过往20年的发展我们补足了空白,学习了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积累了扎实基础。在未来的15年间,中国芯片产业需要打破过往的老路,摆脱模仿和低端重复,真正走上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含金量的路径上来,毕竟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