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放贷的AB面:年轻人正在被网贷掏空
访问: 天猫双11第一波11月1日凌晨开启 1400万款商品开启打折模式 京东双十一领券入口:三大主场每满300减40 京享红包最高1111元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发文点名“花呗”:与持牌金融机构相比,金融科技公司更加依赖购物、交易、物流等行为数据,更多依据借款人的消费和还款意愿,缺乏对还款能力的有效评估,往往形成过度授信,与场景诱导共同刺激超前消费,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和年轻人深陷债务陷阱。 在那条知乎求助下,网友都在劝这位大学生迷途知返——“讲吧,趁你还没打开不正规的网贷平台。”“没办法,你不说,你就得想办法弄钱,有两种办法:违法犯罪、网贷平台。第二种方式,你起码一两个月不用疯,但两个月后,大家都疯了。” 和这条征求意见稿一起进行的,还有双11大促前,主流APP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家的借贷产品,立减、发券,甚至自家消费贷的支付方式被推到了默认位置。 营销无孔不入,却避而不谈风险,劝年轻人超前消费,花呗们有错吗?这些到处厮杀的互联网巨头为什么愿意借钱给你?蚂蚁IPO暂停后,网络小贷新政会对巨头们的借贷业务产生什么短期和长期影响? 巨头疯狂借钱给你 “现在真的是万物皆可贷。”艾菲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句话。 我们不妨跟着她体验体验。双十一到了,她想在淘宝囤货,发现花呗额度增加了,又可以买买买了,还不用担心还款,支付页面会友情提示,可以用花呗分期付款; 她逛到京东,又下了一单,准备付款的时候,付款方式默认为京东白条,条件非常诱人——单单最高减99元,还把每个月的分期费用计算得很清楚,服务费缩短到小数点后两位,均摊到每个月钱并不多; 苏宁也是一样,打开苏宁易购APP,系统马上提示你开通任性付就能返款50元,开通任性贷就能30天免息; 中午了,艾菲点了份外卖,准备支付时,画面提示,使用美团月付这单立减2元,她狠心关掉小窗,用自己的常用方式支付成功后,页面跳出“领福利”弹窗,原来是让她点击申请美团联名信用卡,页面提示最高5万额度免年费; 午休时间,她刷微博、抖音的功夫,界面时不时跳出一两条网贷广告。微博上“我的钱包”里直接嵌入着微博自己的金融产品,而抖音在“我的钱包”的最显眼位置标识“有福利待领取”,点击进入发现是在推广字节跳动自己的产品放心借; 下午外出见客户,她打开滴滴,发现主页位置上有金融板块,点进去一看,账户的贷款额度已经达到10万元了;打开百度地图,底部也链接着“有钱花”入口…… 事实上,自2017年现金贷被规范整顿以来,头部互联网公司就抢走了接力棒,开始疯狂抢滩消费金融的生意。
2017年,美团上线了美团生活付,滴滴同年底获得了支付牌照,转年把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2018年,新浪成立的公司开始运营微博借钱等产品,同年,字节跳动上线了一款叫放心借的产品…… 而BAT大厂们,则一早就搭建起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赚得盆满钵满。今年,京东数科、蚂蚁集团相继递交招股说明书。 但凡有流量平台的都想进来分钱,要么是售卖流量给信贷产品,赚取广告费,要么抢占了金融牌照,自建消费业务,设置各类导流入口,开闸放贷,和传统金融产品比,最大的特点是门槛极低,额度是你花得多给得多。产品绝对用户至上,流程“贴心”,审核高效。 从支付宝就可见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思维”,从花呗、借呗到余额宝、相互宝,用户可以在这里体验一站式消费金融服务。前花呗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花呗的诉求不是拉新,而是“更多用户使用”,也就是降低使用门槛,找到没有被覆盖的用户,找到可以为他们服务的方式。 总之,到今天,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现金贷和消费贷几乎充斥着每一个线上细分场景。只要一打开手机,无论是电商购物、线上聊天、刷视频休闲娱乐,打车、外卖还是订酒店,都一定被消费金融类产品打扰过。 这些产品还有一项传统金融做不到的技能:避而不谈风险。 以花呗为代表,通过广告宣传为每一次网贷行为制造一个温馨而无法抗拒的场景,给年轻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提前透支,就能“活成想要的样子”。广告片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出门看看世界,于是用花呗毕业旅行,精打细算的三口之家,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 被网贷掏空的年轻人 豆瓣上有一个“网贷互助小组”,简介是“网贷只有一次和无数次”,这句话也成为了无数超前消费人群的真实写照。 2019年花呗发布的一份《2019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里提到,花呗的90后用户占到了68%。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6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5个90后就有3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 不止花呗,北大光华-度小满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贷款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9月末消费贷款规模增至13.34万亿元。 互联网消费金融被推行的同时,大量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被卷进了市场。不同于传统银行对信用卡的严格审批流程,且往往将服务资源提供给高净值人群,互联网消费金融,尤其是大厂的产品往往把消费信贷的审核门槛降低到年满18周岁、通过实名验证即可。消费欲望旺盛但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首先成了各大校园贷、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精准收割对象。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群体,过度借贷的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就很难再关上。 据半月谈报道,不少大学生因为电商平台赠送的白条免息券,付款的时候也会默认点消费贷选项,掉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陷阱。 一些大学生更是因为看到花呗和借呗上的低息政策动了心。不止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当初开启网贷模式就是因为互联网平台上铺天盖地的低息广告。 不少年轻人,或因为虚荣无节制的消费,或因为被网贷套路、搞不清具体的网贷政策,一步步从花呗、借呗、微粒贷开始,在各色网贷平台铤而走险,利息越滚越多,拆了东墙补西墙,甚至到了以贷养贷的境地。 21世纪报道就曾报道过,一名大学生为了维持自己的消费水平,一共在10个平台欠了3万多元,以贷养贷。这些平台包括拍拍贷、分期乐、滴滴、桔子分期、360借条、活力花、安逸花、恒易贷、备用金、花呗。他坦言:“我把贷款的额度当作了自己的钱。” 2019年8月底,一名南京211大学毕业生由于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多头借贷,360天内申请网络贷款56笔,最终选择了轻生。他去世之后,催收短信依旧。 而在黑猫投诉上,如今依然充斥着诸多因为网贷而陷入深渊的借款人,他们每天被高额的高利贷和花样繁多的催收手段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位投诉用户对深燃表示,今年从借呗借出1.6万后,原本和客服协商3个月还清,但逾期第6天时,催收电话还是打到家里。他在投诉内容里乞求催债人不要影响自己的家人,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