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进入终局之战:90%以上入局者坠入深渊
从头部几家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均已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丁明磊告诉锌财经,共享充电宝在所有的共享领域里,盈利能力最强,同时是高频刚需的产品,“不管多少钱,只要手机没电,用户肯定选择充,需求量只增不减。一块两块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不是很敏感,但对企业营收是质的变化。” 点位之争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全部,这一点上,很多创业者心中都清楚地明白,赚钱才是硬道理。
“我们现在要看有效点位,这个点位能不能给企业带来有效的收入和利润。”唐永波说。 他提到会和同行竞标点位,但是有时候对方报出的价格,明显感觉三五年之内都不会回本,只能增加订单数,有些企业会采用牺牲财务报表的方式拿下这个点位,“从共享经济史来看,但凡一味地扩张,最后都会出现一种情况,资金断裂,今年资本市场也不太好,现在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 有人提出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中国适合摆共享充电宝的点位大概有两千万个,我觉得一点都不小。”丁明磊认为,如今多数人会有一两部手机和平板等智能设备,用户并没有随时随地携带充电宝的习惯,租借的需求很大,“我们单天订单量的高峰大约在20万单。” 但是仅仅依靠租赁的收入,能不能实现持续盈利,仍存争议。 陈风雨在做了2个星期城市合伙人之后,就选择了退出。在他看来,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如果单纯依靠单次租赁设备带来的一两块钱收入,很难盈利,反而城市合伙人、代理商的高昂代理费用成为了共享充电宝企业收入的关键。
“我们省级代理跟我说,他当时买设备加上品牌费用等各种开支,花费了1000多万,虽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这确实是一笔不少的钱。”陈风雨说。 最初代理商的入场门槛很低,他只缴纳了2万元代理费和2万元设备费用,但是后来价格不断提高,即使自己不想做,需要转手给下家,接手的人同样需要缴纳品牌费用,“后来我碰到的一位代理商,他接下他所在的城市时,品牌费和代理费已经涨到了10万。”即使是靠租赁设备赚到的钱,也要分别分给省级代理和总部,除去人工成本,最终代理商自己只能拿到50%的收益。 与此同时,市场越来越难以推广,商家的进场费仍在不断提升,为了节约成本,陈风雨认识的几位代理商,都是一个人跑一个城市,“苦不堪言”。 做了一年半BD之后,张毅已经上升为了管理者,他提到,从后台看到的数据来看,单个设备的营收其实都并不高,所以主要取决于量,“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但也并不是一个可以赚大钱的生意。”
对于资本的突然退出,蒋舜认为:“创业者拿到这个钱,有可能没有做到投资人想看到的东西,或者在模型中出现了很大的Bug。另外,即便做到了,一般来说一个C、D轮投资人要去下注的话,基本上是行业里面都看过,他一定会挑最好的才会投资,如果对选手全部都深度了解之后,发现大家都没有达到相应的理想的状态,那他可能就会很理性,大家都不会拿钱开玩笑。” 锌财经了解到,资本市场上,整体大环境紧张,很多基金也出现了募资难的状况,寒冬远未结束。 缺乏资本助力的企业们,竞争也还未结束。丁明磊告诉锌财经,今年将是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关键的一年,明年可能迎来并购之年,“如果共享充电宝行业只剩下我一家,那个时候就不用烧钱抢点位,只需要给商家分成,他愿意合作就合作,不合作就算了。因为除了这家找不到别家。” 这个结局听起来并不意外,竞争后合并垄断市场,这在中国互联网史上已有先例,但唐永波告诉锌财经,要分出胜负,还要一段时间,虽然在媒体上已经没什么声音,但行业竞争比去年更激烈。 “现在融资很难了。但寒冬不一定是坏事,大家回归理性,注重盈利。现在只是市场的第一阶段,这个行业的核心在于消费者形成习惯,所以我觉得真正的风口其实还没到。”唐永波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张毅、陈风雨为化名) 【来源:锌财经 作者:刘璐明】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