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经验 > 正文

2019的产业互联网趋势,呈现出了九大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2-17 11:47:16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钛媒体
导读:图片来源@unsplash 文|产业家,作者|皮爷 产业,一个本身就存在于中国千年工业文明中的词,成为了2019年的主旋律。 在这一年里,它出现在所有你目之所及的地方。文娱、工业、传媒、广告、煤矿、医疗、物流……相比于移动互联网的天雷地火,产业互联网更

产业互联网时代,那种单纯将互联网巨头当作主要玩家的认知是不准确的,更为客观的说,这些崛起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更像是“教父”,他深谙互联网的力量,但仍然需要“照本宣科”,按照传统产业的路子进行打磨、验证,然后得出一个完整且正确的方法路,进而链接头部和尾部。

在这里,一个比较恰当的说法是,互联网企业缩短了产业和互联网的关系,缩短了时间和空间对于企业的影响,它们更像一个作用于全体的定制化buff,能够给予不同企业以不同的帮助,缩小中间的空白。

它们也是初学者,只不过学习的速度要异于常人。

企服赛道成“香饽饽”

SaaS开始成为一个谁都不能忽略的赛道。

参与的本质意义在于这个赛道可以理解为在B端的服务中更为直接的TO B环节,服务商可以更为直接地接触到企业,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从SaaS产业市场角度分析,中国SaaS产业规模34亿美金,相比美国550亿左右美金市场规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鲸准)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鲸准)

趋势体现在各家的布局上。从阿里的“不做saas”,到腾讯的saas加速器,不难看出,各家对于saas服务商的生态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Saas本身是基于行业的不同属性对客户提供更为系统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服务,对于巨头而言,根本不可能对每个细分行业一个个去啃,更多的是开放自身的laas能力,通过底层及计算能力的输出以及技术框架的提供来辅助saas供应商进行产业的基本框架搭建,再经由产品运营者本身对于自身行业赛道的理解进行特殊的产品定义和包装,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搭建。

如老牌餐饮saas企业客如云,零售方向的有赞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布局。甚至可以理解为,saas更可以看成是巨头们布局B端的抓手。通过开源的模式进行赋能,进而通过不同的触角进行各行各业的触达,搭建自身的to b 体系。

相对而言,这个行业目前的门槛不高。但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对某个行业有丰富理解的产业人搭建而成的,所以不难推测,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saas产品在解决可付费问题的同时,也一定会有一波大的同质化浪潮出现,毕竟从数据的层面来看,现在整个市场的开发率不足5%,而美国的企服市场开发率已达60%以上。

相信待良币驱逐劣币后,明年在国内的这个行业也终究能像美国一样跑出几家不错的独角兽。

云计算“寸土必争”

云计算的竞争着实突出了一个先发优势。

从目前的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明显居于首位,腾讯云的增速最快,其次是金山云、华为云、百度云、京东云等各大巨头。

巨头入场对应的是巨量级市场。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1500亿元,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而且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与全球市场存在差距,同样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今年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大家对于云计算的认知愈发清晰,即从之前的单纯的数据集成能力到现在“水电”的基础设施角色,各家的微妙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抛开最先起步的阿里云不谈,腾讯云开始正式成为腾讯的发展核心之一,金山云虽然发展逐渐放缓,但其市场份额仍然稳居前列,京东云最近刚成立新的云与计算事业部,治国用重典;华为云更是不断拿下政府大单,百度云的一张张数据成绩单也在不断向外界展示着技术百度的战略。

和最开始的阿里云一家独大,各家根本无从入场的局面不同。今年各家都有了迎战之力,尽管不能正面对抗,但剑走偏锋也同样活得很好。

这其中自然会涉及到一个本质的逻辑,即用户一旦选择了某家云计算供应商,很难再进行更换,因为时间越长,产生的数据越多,导致用户的迁移成本就越大,所以就现阶段而言,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各家都在争前恐后的抢夺客户,力争成为客户的首选。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不良的价格战现象就正在产生,我们预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种趋势会愈发严重,不过优质企业仍然看中的是云计算供应商的核心能力,能受价格战影响的企业格局也定然不会大。

且战且进,云计算赛道拼的是一个未来。

AI进入第二轮产业周期

单纯用降温来形容AI行业有些以偏概全,但这个行业确实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据搜狐科技、天眼查共同发布的《2019中国AI创新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近82万家,但约84%的企业成立时间小于或等于5年,并未建立起足够的壁垒。

事实情况是,和2018年相比,在AI方面的融资数已经大幅减少,但与之对应的场景落地却在逐步增加。

在去年,AI视觉四小龙成为资本市场的座上宾,一时风光无两,巨头也同时在不断拉拢,布局。从视觉到听觉,从基本的技术研究到最底层的场景搭建,各家对于AI的重视有增无减。

客观来看,AI落地一定会成为现实,但就当下而言,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线下场景的落地并非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更可以理解为,如今正处于AI技术的量变时期。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制图:产业家 数据来源:网络)

如今,AI公司开始不再成为一个新名词,但真正开始以此为核心业务的公司数量却在大大减少,真正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潮水退去,脚踏实地的人开始正式登上舞台。

可以理解为,AI的第一个产业周期已然结束,即概念鼓吹、追风赶口的企业正在被逐渐驱逐,进入到比拼技术内核的第二个产业周期。

相较于技术投入,盈利反倒成了这个行业不怎么关键的问题。但一个足够清晰的商业模式却是重中之重,这是给市场和投资人的双重交代。

随着科创板的推出,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出现,不论亏损还是盈利,这个赛道拥有了更大的一个活水出口。

在接下来的一年,相比于技术,场景、资源、站队的把控和选择或将成为更为核心的竞争指标。

小而美,大而泛

大军之下怎么才能存活?有不少公司的答案是将全部力量凝成一个针尖,加大纵深刻度。

事实情况是,尽管在2019年我们看到各家巨头都在毫无边界可言地扩充自己的疆土,目之所急尽皆巨头身影,但仍然有一些公司活得不错。

大,意味着广而泛;小,更可以意味着专而精。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