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的产业互联网趋势,呈现出了九大关键词
图片来源@unsplash
产业,一个本身就存在于中国千年工业文明中的词,成为了2019年的主旋律。 在这一年里,它出现在所有你目之所及的地方。文娱、工业、传媒、广告、煤矿、医疗、物流……相比于移动互联网的天雷地火,产业互联网更像一个润物无声的细雨,动作缓慢但却掷地有声。 你更可以理解为这是原原本本的基因论。当主体从一个个可计量的C端转向复合机制的B端时,企业内部成千上万的基因将会被打乱重组,其固有的模式也将不再适配新的经济引擎。 有人定义自己为互联网拓荒者,有人认为自己是产业原住民。对前者而言,断臂求生是熬过寒冬为数不多的法门;于后者来说,被颠覆的危机已经成了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你能看到的是腾讯、阿里、京东、华为、中国平安等企业的“穷则变”,但在你没看的一角,找钢网、金银岛、商汤、汇桔网、马可波罗等企业正在伸展羽翼,已成庞然大物。 如今的中关村和华强北早已不是当年几百米外高速公路的信息高地,而当下的互联网也早已经不仅仅是往日的移动互联。 经济学中有一个荷塘理论,是说在漫长的冬天,你很难看出池塘的变化,但当池塘柳树抽出新芽的那一刻,结果便早已成定局。 在抬眼就能看到2020年的如今,产业家特此结合过去12个月内发生的大事件,来盘点出我们眼中最值得关注的10个产业互联网趋势,望能搏君一读,若能有丝丝赞同,实属荣幸。 产业城市化,城市智能化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你很难看到哪一个综合性的巨头不做智慧城市。 腾讯、阿里、京东、华为、360、平安……基本上你耳熟能详的巨头都能在这个练兵场找到对应的坑位。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7.9万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25万亿元。到目前为止,总计约500多个城市已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或在建智慧城市,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都会是投资热点。 而且据统计,仅到2018年,就已有290个城市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有超过300个城市分别与BAT、华为以及三大运营商等优秀的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城市更多的像一张综合答题卷,在这张答题卷上入场玩家需要面对综合能力的考验,而真正做好这方面的建设,更是企业综合能力对外部的一个集中展示。同时,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生活的主要载体,其在某种程度上更代表着对未来人们心智的一个抢跑占位。 另一个角度,在如今的资本寒冬下,TO G业务在企业内部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相较于B端冗长的市场教育程度和超长反射弧,G端的对时代的适应能力要更快,理念也要更为先进。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成都的游戏产业、北京的科技属性、贵阳的医疗符号、上海的金融桂冠、厦门的新经济特征……可以看成产业城市化,更可以理解为城市产业化。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拥有漫长周期的蓝海市场,谁能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优势,就可以看作谁先拿下了通向未来的第一张门票。 就当下各家的实力来看,这并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术业有专攻更为恰当。 技术中台内核技术,成了2019年里大家听到最多的几个词之一。 不论是阿里、腾讯、京东、网易,还是专注某个赛道的企业,技术是今年各家开始向外大力输出的价值观。 不同于TO C,B端市场的整个周期长,回报低。用资本市场的话来说就是,“产业互联网”里的都是慢生意,企业短时间内的投入很难立竿见影。 从产品端很难用数据来作展示,那么技术端变成了可以集中展现的最佳窗口。基于此的另一个由头也是在如今产品形态千篇一律的当下,底层逻辑的不同也恰恰体现出了企业的价值观和未来方向。 一方面,企业需要好的对外展示的故事;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真实的对外发声。两者综合之下,技术便成了最佳代言人。 自内而外的驱动,更有自外向内的紧迫。各种层出不穷的技术出现,更代表着人们愈发丰满的需求和愈加个性化的选择。技术不达标,企业终究只能成为一个浅层建筑、风口上的企业。 不信你看社区团购,共享经济,早前的区块链……无一例外,没有技术的壁垒,外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致命。 很多人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相较而言,以技术为衡量尺度才更接近事情的本质。 产业+互联网,not互联网+产业这个理论再次被证实。 产业互联网本质是产业+互联网,其核心仍然是产业,互联网是工具,用工具对主体进行整体重塑和完善是最主要的核心要义。 来看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广告行业总规模超过9000亿,教育行业今年有望突破3500亿,社会消费品进2018年上半年就已达到18万亿的规模,房地产仅上半年投资总额达到12万亿,家电市场4000亿,空调市场突破2000亿…… 2016年的各行业规模一览(数据来源:网络) 主角显而易见。 说到底,这件事能够进行下去的本质仍然是浸淫在产业内多年的企业。你可以看到腾讯、京东、阿里的各种数字化解决方案,但前提是它们已经对部分或几个产业具备足够深刻的了解,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驻场的打磨和验证。 如看零售,你必然绕不开沃尔玛、大润发等超级商超;看工业制造,更必然需要到一个个真实的工厂去了解、触达来;进军医疗,企业更需要联系上下游资源,包括医院、专家以及消费者,才能做到面面俱到,最终导出的解决方案也不至于会班门弄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