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发布时间:2019-11-05 19:32:34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乐凯
导读:息影五年后,《倚天屠龙记》的赵郡主贾静雯,带着她的现实力作《我们与恶的距离》,回归荧幕。在讨论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时,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我们与台湾连续剧的距离有多近?一向依靠侠肝义胆、乡村言情、公主王子吸睛的台剧,经历黄金二十年辉煌

1957年,以文笔著称的陈喆高考落榜。在家人的安排下,成婚后过起了家庭主妇的生活,业余顺便搞创作。4年后,开始以“琼瑶”为笔名发表作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突然发现,有一个署名“琼瑶”台湾女作家小说,风靡了数以千万计的少男少女。

第一部作品《窗外》第一版印一千册,不到一星期便告售罄,再版两千册仍然供不应求,以后便以几何级数三版、四版、五版印下去,一时大有满城争看、洛阳纸贵的架势。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借着出版的热度,琼瑶小说开始改变成电视剧,言情成为台湾另一股电视剧潮流,主要作品有《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庭院深深》等,虽然基本没有跳脱落难公子巧遇贵人、才子佳人、痴情与负心汉等故事原型,但由于故事情节曲折委婉,含蓄秀美的取景、辞藻华丽的对白,很快赢得观众叫好。

不过,言情剧虽然从台湾一直火到内地,但随着90年代台湾社会的转型和两岸关系的破冰,人们发现,诸如“我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乡土剧应运而生。

寻求身份认同的乡土剧

台湾乡土剧的盛行并非偶然。一方面,台湾社会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大潮下,金钱、利益当道,社会群体工作、生活压力陡增,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以讲究亲情伦理的乡土剧恰恰可以在家长里短的戏剧化生活情境中让淡漠的人际关系回暖;

另一方面,两岸的多轮会谈尤其是达成“九二共识”,同根同族就成为主流舆论氛围,人们需要重新寻找自我,乡土剧无疑成为台湾人社会联系的纽带。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1990年,首部讲述地域身份矛盾冲突的乡土剧《爱》作为八点黄金档推出,全剧以国语、闽南语穿插,加之省藉的矛盾冲突,温馨的族群融合等主题,在台湾反响热烈,尤其是闽南语乡土剧最受欢迎,比如1993年拍摄的《牵手出头天》《兄弟有缘》、1998年拍摄的《春天后母心》等,在台湾和内地均取得不错的反响。进入千禧之年后,随着受众的年轻化和日韩剧的冲击,乡土剧渐渐退出,偶像剧进场。

2001-2011:偶像剧的“黄金十年”

偶像剧在台湾其实是舶来品。本土偶像剧还没有萌芽之前,台湾电视剧已经开始有“万花凋零”之势,琼瑶的言情剧在台湾日渐式微,只好辗转大陆。就台湾本土而言,观众的年轻化和“制作精致和节奏明快”的日剧冲击,迫使台湾电视剧开启第二次转型。

不少大陆年轻人对于台湾电视剧的感情,正是始于言承旭、大S版的《流星花园》。2000年《流星花园》播出,在台湾创下了平均6.43的逆天收视率,一举打破了当时日韩剧的垄断局面,海外版权输出二十多个国家。台湾电视剧从琼瑶领衔的“言情时代”进入“偶像时代”,制作播出的一系列偶像剧在东亚社会有着广泛的受众和深厚的影响力,台湾电视剧由此进入了“黄金十年”。

十年间,台湾推出了一系列风靡大陆的电视剧。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蔷薇之恋》、2005年的《绿光森林》《恶作剧之吻》《王子变青蛙》、2006年的《恶魔在身边》、2007年的《公主小妹》《放羊的星星》《转角遇到爱》、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2009年的《下一站,幸福》……

一时间,偶像剧似乎成为拯救收视率的灵丹妙药。以今天的视角看,台湾偶像剧剧情或许还可以改进,“母题”的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但当时只要演员选择和内容制作上把握好“度”,就能虏获观众的注意力: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第一,“不拘一格降演员”。由于经费不足和时间紧迫等原因,台湾偶像剧往往会邀请一些非科班演员参与,但这些演员往往外形靓丽或者早已名声在外,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偶像剧演员如林依晨、明道、郑元畅等,几乎都是以歌手、主持人、模特等身份参演偶像剧。

所以偶像剧盛行的同时,也带动台湾流行音乐、综艺等发展。比如罗志祥既是知名歌手,也是不少偶像剧的男主角。

“偶像剧之父”蔡岳勋认为,大陆的大部分演员必须进到电影学院做很扎实的训练,所以他们有很多好的基本功,有很扎实稳定的表演技术能力;而台湾很多年轻一代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凭借一种明星气度和经验积累去创作表演,他们在表演方法上很有灵气。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