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发布时间:2019-11-05 19:32:34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乐凯
导读:息影五年后,《倚天屠龙记》的赵郡主贾静雯,带着她的现实力作《我们与恶的距离》,回归荧幕。在讨论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时,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我们与台湾连续剧的距离有多近?一向依靠侠肝义胆、乡村言情、公主王子吸睛的台剧,经历黄金二十年辉煌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息影五年后,《倚天屠龙记》的“赵郡主”贾静雯,带着她的现实力作——《我们与恶的距离》,回归荧幕。在讨论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时,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我们与台湾连续剧的距离有多近?一向依靠侠肝义胆、乡村言情、公主王子吸睛的台剧,经历黄金二十年辉煌后,似乎也悄无声息的退出历史舞台。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台湾电视剧一度引领内地甚至亚洲流行潮流,琼瑶剧甚至推动大陆省级卫视的改革。新白娘子、哑巴新娘、F4……个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已成为见证时代的符号。但伴随台湾近十年来经济的止步不前,台剧曾经的辉煌不再。起步上个世纪60代,以宣传政治为始的台湾电视剧,已走过近一甲子的岁月。

台湾偶像剧之父蔡岳勋曾说过:“在我看来,电视剧像是隔壁的邻家女孩,很漂亮,很可爱,从小陪着你长大,可以陪着你度过很多开心或不开心的时间。”《我们与恶的距离》热播,恰恰将台剧拉出一条长长的胶片,从作为台湾当局的“政宣”工具到中华武术精神的载体,从你侬我侬的琼瑶式言情到火遍亚洲的青春偶像,可以说,台剧六十年,映衬了三代人的交接。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60年代:作为政治工具初次登场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当电视初次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时,表现为“国家机器籍由法令规范的强制性,对电视产业进行控管,这是一种统整的意识形态,籍由电视产业的内容规范,来巩固政权。电视产业扮演政治教化功能,复制官方意识形态”。

标志性的事件是:196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实况转播了蒋介石继任所谓的“总统”典礼,这是台湾电视发展的起点。转折点在1962年,第一部在电视荧幕上播映的闽南语电视剧是《重回怀抱》,紧接着台湾电视史上第一部自制国语电视剧《浮生若梦》,引发不少业界关注。

鉴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一些在当时看来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也不过是有意无意宣扬当时台湾的政策、官方意识形态。比如当时的一些热播国语剧《晶晶》《新桥》《春雷》《风雨生信心》等都带有浓厚的政宣意味。

以当时的热播剧《晶晶》为例,讲述了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动荡局势下,晶晶及其母亲离开大陆,互相寻找,历经千辛万苦,母女几度交会却又错过,最终返回大陆的故事,以小人物命运影射台湾当局当时所谓“光复”的政治理想,而长达67集的电视剧《寒流》则由台湾当局直接投资策划。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台湾的电视剧主要还是承担政宣任务,内容重点还是新闻和宣教节目、娱乐性和亲民性的“软性”电视剧不多,直到港剧的风靡和两岸关系的破冰,台剧在追随港剧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在“我们来自何处”的追问中不断寻找身份认同。

80-90年代:侠骨柔情与身份认同冲突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台湾电视剧,离不开4个人:三大武侠宗师——古龙、金庸、梁羽生和言情宗师琼瑶。如果说香港武侠剧惟金庸一人而已,那台湾武侠剧则至少有2人,因为台湾武侠剧源于对香港武侠剧的模仿,再加上台湾武侠剧作家古龙。

“古金”武侠剧

武侠剧的盛行,有两个重要背景必须提及:

其一,80年代末期台湾与内地关系逐渐回暖,两岸恢复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为了台剧打开内地市场做足充分准备。施拉姆在论述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时,认为大众传媒可以成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但需要足够的收视率,显然,内地受众数量足以消化台湾产品。

所以,1989年台湾新闻局专门颁布《现阶段大众传播事业赴大陆地区采访、拍片、制作节目报备作业规定》为台湾电视剧制作团队去往内地取景、合作做了基本规定。

六十年台剧兴衰史

其二,这一时期华语媒体圈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港媒”手中,香港武侠剧风靡亚洲,赚的盆满钵满,彼时香港与台湾经贸往来较多,“港风”自然波及台湾媒体同行。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的电视界就开始改变拍摄金庸的系列武侠剧,尤其是随着《射雕英雄传》《碧血剑》《雪山飞狐》热播,港媒成为亚洲娱乐圈的“弄潮儿”。紧跟香港流行文化的台湾媒体,正好找到了一个最好的“领路人”。

具体做法是:台湾先是将粤语版的武侠片引进,加以国语配音,在宝岛内掀起收视热潮。激烈的打斗场面、侠骨柔情的故事剧情、侠肝义胆的中华武术精神,深受观众喜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后,台湾也开始自行编剧拍摄武侠剧,剧本多改编自金庸和古龙的原著小说,造就了郭靖、萧峰、苗人凤等经典武侠偶像,这股“武林风”虽延续到90年代末,但并没有独霸剧场,而是在言情剧与乡土剧入场过程中,形成“三足鼎立”。

琼瑶式言情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