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低幼动画迎来元年:严控引进、平台扶持、IP下场
非低幼动画公司的介入,也会对低幼动画行业带来一些影响,主要集中在产能和制作上。比如,可以提高低幼动画原有的平均制作水平,制作流程和效率也会提高,或将提高性价比,同时也会带来不少运营经验和产能资源,不过商务资源目前还是未知数,因为国内非低幼向动画的商务能力一直是个问号。 有业内人士给娱乐资本论矩阵号预言家游报算了一笔账,成人向动画目前的制作成本是4-8万每分钟,平均二维成本略低三维会稍贵一点,头部作品的报价甚至达到12-15万每分钟。而低幼动画的平均制作成本是2-4万每分钟,极少数头部作品报价会到10万级别,但营收能力都比较强。而且低幼动画在模型材质和大场景特效等方面可以不用太烧钱,制作周期也会缩短不少,产能更多更快。 看起来非低幼向动画公司来做低幼是“降维打击”,其实不然,他们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制作上的优势少。首先低幼动画的IP培育时间周期会更长,不像非低幼向动画通过1-2部就有可能成为爆款作品,取得儿童的喜爱需要持续不断的内容产出,抱着短线心态操作,不太适合儿童领域的发展,如何做好长期规划,控制好成本,维持IP更长的生命周期是每家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虽然是在国内市场,但低幼动画面临的也是全球竞争,非低幼动画公司在低幼动画的编剧能力和下游渠道资源上都相对弱势,如何吸引新的人才,如何通过与平台等合作使得新低幼IP顺利进入产业链,也是很大问题。 好在,国内低幼动画行业尚处蓝海,并没有进入内容饱和期,机会很多,在制作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成为腰部作品的概率很大,如何成为头部作品还需要多方面的积累。 新媒体时代下低幼动画新的变现机会在哪? 新媒体时代下,消费者在变,从业者在变,平台和资本在变,但目前还没有颠覆式的变现模式出现,低幼动画货币化能力的机会仍集中于传统意义上的播出费和玩具等衍生品,电影和文旅是只有头部、强资源型公司负担得起的大动作。 但相应的,也有一些符合新媒体时代消费习惯的变现方式进入尝试阶段,比如数字读物、创新型衍生品、文旅轻资产等,前景可观。 不过,播出费的主要支付方从原来的电视台转向了网络视频平台,收入量级也明显提升。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直以来电视台都很少有低幼动画的采购预算,尤其是主要收入来源是玩具的广告类产业片是很难从电视台取得购片费的。 但海外IP在国内取得不错的反响之后,网络视频平台播出费用变得特别高,比如《小猪佩奇》各平台争取独家播放权,每季播出费用超过3000万,即使不太倾向于独播的国内头部IP,每季也可以取得百万级的播出费用。不仅是播出费用本身,现在平台和不少智能终端都在尝试设置儿童类内容单独付费机制,即使付费购买了播放会员,在观看儿童类内容时,依然要另外付费购买,这一部分收入也将成为后续渠道商和内容方的新赢利点。 另外,玩具等衍生品销售收入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电商渠道,库存压力减轻,回款周期更短,覆盖消费者更广。皮皮鲁总动员CEO郑亚旗告诉娱乐资本论矩阵号预言家游报:“现在实体消费的玩具店已经很少了,实体玩具店的铺货很慢,品类也并不全,就算去了玩具店,孩子可能也很难买到他正在看的动画的同款玩具。不止玩具,以前儿童书以线下消费居多,现在在电商平台的售卖也很可观,有一年我们的纸质图书销量增长了近30%,绝大部分来自于电商下沉。” 当然也有一些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介质和消费习惯的变现模式正在被尝试,规模化可预期。首先是数字读物,以有声广播、电子书、电子绘本、儿歌等细分形态为主。比如喜马拉雅等音频平台已经独立了儿童板块,以科普向内容、儿歌和经典故事为主。据了解,正版儿童内容在头部音乐平台的版权和点击收益不错,可以达到百万级。 另外,儿童内容与多种衍生品的跨界合作也是新的开拓点之一,传统消费品牌需要年轻化,吸引亲子受众促进消费是不二之选,其中互动性衍生品需求很强,3-6岁儿童是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天雷动漫CEO雷涛告诉预言家游报:“我们也在尝试做创新型玩具衍生品,倾向于大幅提高孩子动脑能力和创造力,主打智能元素和强互动,比如《小鸡彩虹》开发的儿童拍立得和儿童小乐队两款产品,客单价达到300-500元。” 河豚君了解到,类似儿童用早教设备、安全手表、安全座椅等产品品牌近年也非常愿意与不同儿童IP合作,不同品类授权价格不同,头部IP的单sku授权费用通常在数十万到数百万之间。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