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全球的《复联4》,为何拿不下日本市场?
不过这没有动摇漫威的决心,在为《复仇者联盟》安排档期时,漫威仍旧把日本的公映时间押后。譬如,第一部《复仇者联盟》于8月14日才登陆日本,而世界其他地方基本都在4月底和5月初开画,而《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同样推迟了两个月。 当时赴日宣传的凯文·费奇解释称,这是“《复仇者联盟》在日本的发行策略:漫威的超级英雄在日本并不被人们所熟知,因此与其选择宣传并不充分的同期上映时间,不如将电影公映时间推迟至电影全球票房热卖后的时间段,因为电影不断在其他国家创下票房纪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宣传方式。” 但事与愿违:虽然前两部《复仇者联盟》双双破30亿日元,在自家系列中已属“鹤立鸡群”,却仍受困于隐形的“天花板”。也许是意识到推迟公映的效果有限,去年开始后续的《复仇者联盟》便选择同步公映,以至于第三部与第四部直接与“国民动画”《名侦探柯南》的剧场版对撞。 为了适应全球同步上映的新策略,漫威在日本市场的营销上可谓使劲浑身解数,无奈收效甚微。譬如去年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公映前,发行方为了渲染影片中的“末日”气氛,不惜直接在海报中打出“全灭”的字样,试图抓住当地观众对灾难的恐惧心理。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在日本的营销 饶是如此,面对公映三周的《名侦探柯南:零之执行人》,全力出击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仍在观影人次上遭到碾压,只是凭借较高的均价得以在票房上略微超前,最终只以37.4亿日元(约合2.3亿人民币)的成绩收官,这也让日本成为《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唯一未能开画登顶的市场,而《名侦探柯南:零之执行人》则长线续航至91亿日元(约合5.6亿人民币),让漫威粉丝大跌眼镜。 到了今年,自知实力不济的《复联4》甚至与同期的《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玩起了联名推广,以“蹭热度”的方式来提高关注度。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漫威大阵仗在中国和韩国举行首映礼和影迷盛典,主要卡司悉数亲临宣传,却仅由配音演员出席日本的“特别放映活动”,并由声优代为到去神社“做法”。 今年《复联4》与柯南玩起了联名营销 从结果来看,《复联4》仅用两周就刷新了系列新高,并实现了在冠军榜首上的“一周游”,但是仍然很快被提前其两周上映的《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击败——即便是蹭柯南的热度,也没能让《复联4》哪怕多保持一周的票房冠军。 日本“新常态”:真人已退潮,动画是主流 实际上,好莱坞的真人电影曾在日本有过一段“蜜月期”:从8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日本电影市场也快速增长,年度动员观众人数常年稳定在1亿人次以上,日本一度成为好莱坞电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里,好莱坞真人视效佳作在日本连番热映,且都拿下过不错的票房成绩。从《外星人E.T.》(135亿日元)、《侏罗纪公园》(128.5亿日元)到《绝世天劫》(135亿日元)、《星战前传之魅影危机》(127亿日元),还曾有过《泰坦尼克号》长线续航至262亿日元的“神迹”。在新世纪前10年,前三部《哈利·波特》分别卖出203亿日元、173亿日元和135亿日元,《阿凡达》也曾揽下156亿日元的惊人收益。 《阿凡达》日本海报 在这一时期,日本电影则主要依靠吉卜力动画与之分庭抗礼,《千与千寻》(2001年,308亿日元)、《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年,196亿日元)、《幽灵公主》(1997年,193亿日元)、《悬崖上的金鱼姬》(2008年,155亿日元)等经典作品票房到现在仍高居历史前列。 在中国市场尚未崛起的年代里,面对制作水平领先世界的好莱坞真人影片,日本观众也曾对其敞开怀抱,成为美国大制片厂最为倚重的票仓。数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9年,日本的进口片曾有7年在市场份额上超过本土作品,这一现象与2010年后高呼“好莱虎来了”的国内市场颇为类似。 但随着日本整体电影市场增长陷入停滞,加之好莱坞真人电影也陷入程式化的窠臼,愈发成熟的日本观众不再对其趋之若鹜,而将对动画作品的热爱发挥到极致。在二次元产业极度发达的日本,不仅《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等长青剧场版连年创新高,还有层出不穷的新番通过映像化登上大银幕;在近年的票房排行榜上,动画作品经常占据前10名中的4到6个席次,这在全球各大市场可谓独一份。 2018年票房最高的日本本土电影TOP10(图片来源:中国电影报)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