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全球的《复联4》,为何拿不下日本市场?
5月10日,《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下简称《复联4》)在国内累计突破40亿,仅次于《战狼2》(56.8亿)和《流浪地球》(46.5亿),位居国内票房历史排行榜第3名。虽然已经上映22天,但是目前《复联4》在国内仍然保持单日票房第二的成绩。 截至毒眸发稿,《复联4》全球票房已经达到25亿美元(约合171亿人民币),与“卡神”执导的《阿凡达》还有不到3亿美元的差距。若按最新汇率计算,《复联4》的国内收成折合逾6亿美元,仅次于本土市场的7.2亿美元,单是两地合计就占到了《复联4》总票房约53%的份额。 毒眸统计数据发现,在漫威“无限传奇”大结局的感召下,《复联4》几乎夺得全球所有国家的票房冠军,但却唯独在日本陷入苦战。据映画.com统计,《复联4》在日本的票房冠军宝座只保持了一周,在上映第二周《复联4》被已经公映4周的《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反超,后者以44万8000人的观众数和5亿8700万日元的成绩重回榜首。 截至5月12日,《复联4》在日本累计突破48亿日元,已创下漫威系列11年在日的最佳成绩,但仍与《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的79亿日元有不少差距。为何在全球“孤独求败”的漫威,却难以攻克日本的市场? 漫威在日本:屡战屡败,难尝一胜 梳理“漫威电影宇宙”在日本的成绩,便会发现好莱坞头号吸金系列电影,在日本居然屡战屡败——2019年以前,漫威电影在日本的最好成绩不过是《复仇者联盟》的年度第九名,不少电影在日本年度票房排行榜上位列四五十位。 细分来看,从开山之作《钢铁侠》开始,漫威第一阶段大多数作品在日本的票房都在10亿日元以下,《无敌浩克》和《美国队长》甚至排名在100名开外。当然,这一时期漫威电影还在着力培育粉丝,票房不高情有可原。直到2012年,众英雄集结的《复仇者联盟》一举斩获32亿日元,并将年度排名提升至第9名。 但与其他国家在经过培育期后顺势起飞的情况迥异,此后多数漫威单人电影在日本依旧没有明显起色,只有寥寥数部团战戏和《蜘蛛侠:英雄归来》勉强进入当年前20名,反倒有多部作品徘徊在50名的中游位置。举例来说,《钢铁侠3》和《雷神2:黑暗世界》在中国市场分列当年第2名和第19名,在日本则分别位列第18名和第58名。强势如《复仇者联盟》都只能徘徊在前10名的边缘,日本似乎为漫威筑起了一道“结界”。 另一方面,在“漫威电影宇宙”全部22部作品中,有多达15部从未在日本拿下哪怕一个周冠,包括全部《钢铁侠》、《美国队长》、《银河护卫队》和《蚁人》的独立电影。除此之外,虽然整个漫威系列曾有6部在开画时实现登顶(以票房计),但其中前两部《复仇者联盟》和《奇异博士》都避开了热门档期,此番《复联4》终于在“强强对话”中成功拿下以人次计的单周头名。 不仅在竞争中难得上风,漫威电影在日本的票房全球占比也一直难有突破。 须知即便日本票房增长率陷入停滞,但只有1.2亿人口的日本,2018年仍产出2225亿日元(约合136亿人民币)电影票房,连续第5年超过两千亿日元,稳居世界第三大电影市场,是好莱坞大片争夺的重要票仓。但纵观“漫威电影宇宙”22部作品,其日本市场的全球占比出奇地稳定,绝大部分落在1%到3%之间,与全球“第三极”的身份不相匹配。 相比之下,同期漫威在中国的粉丝群体则大幅扩容,譬如《钢铁侠》的内地占比为1.93%,与同期日本的1.48%相差无几;到《复联4》时内地超过40亿人民币的票房,其全球占比已飙升至26%以上,而日本依旧停留在1.6%——也就是说,经过11年的漫长经营,漫威在日本几乎是“零成长”。 无论漫威在全球其他地区掀起多大的波澜,日本市场似乎都无动于衷,看起来日本成为了超级英雄的“伤心地”。不过,如果不局限于“漫威电影宇宙”的范围,在本世纪初由索尼出品的《蜘蛛侠》三部曲也曾在日本热卖过,接连拿下75亿、67亿和71亿日元的成绩,在前两部时日本还是北美之外的海外最大票仓。但到了重启版的《超凡蜘蛛侠》,蜘蛛侠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在日本双双萎缩至30亿日元出头,最新的《蜘蛛侠:英雄归来》也落在这一区间。 漫威花式营销,日本市场不为所动动 面对如此“不友好”的日本市场,漫威并非没有动过心思。 首先就是让重点影片错峰上映。早在2008年,漫威就把《钢铁侠》的亮相时间定为9月27日,足足比其他地区晚了近5个月,甚至迟于暑期档开画的《无敌浩克》;与对进口片实行严格配额限制的国内不同,漫威此举是为了避开日本4、5月份的热门档期,寄望《钢铁侠》能在日本市场赢得“开门红”。但这一策略未见奇效,《钢铁侠》还是只进账8.3亿日元,甚至没能进入年度前50名。 《钢铁侠》只进账8.3亿日元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