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转型影视的上市公司,如今都在比谁亏得多
但如此豪华的片单,最终却没有转换成亮眼的业绩。2018年光线传媒“电影及衍生品”业务的收入仅有10亿元,同比减少了12.99%,该业务毛利率为32.18%,同比减少了11.83%。受此影响,光线传媒2018年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2.85亿元,同比下滑了161.73%。 光线2018年报数据 票房高、收益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光线在很多影片中的投资比例并不高。譬如在大卖近34亿的《唐人街探案2》中,霍尔果斯青春光线影业仅仅是第七联合出品方(灯塔专业版信息),因此公司实际分得的收益可能只有几百到几千万元。 类似的情况在影视圈中十分普遍,金逸影视2018年参与投资的电影总票房超过了百亿,投资了《红海行动》《西虹市首富》等大片,但其相关收入却只有4500万元(点此阅读:金逸影视凭什么涨停?);而根据捷成股份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借由投资《红海行动》,公司获得营收为4000万——和影片36亿的总票房相比,这并不算一个大数字。 而即便出品方能够分到一个相对的可观的票房数字,也不一定能覆盖住影片的成本。近年来,国内制片成本不断攀升,投资体量在1亿的影片都已经十分常见。而如果一部影片的成本达到3亿元,在现有的商业模式下,意味着可能需要卖到7、8亿才能回本。 造成电影投资成本居高不下、收益逐渐收窄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明星片酬暴增、宣发费用迅速增长等因素,也有档期竞争加剧导致票房收益下滑、影片制作水准提高等行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出台政策限制明星高片酬,但很多公司对于成本出现实质性下降仍不抱有乐观态度,并将“成本持续上涨”列入了公司风险当中。 在电影产业相对发达的北美,各大制片厂往往会通过打造系列化IP、发展衍生产业等方式,来丰富货币化手段,减少高投入带来的压力。现阶段包括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万达电影在内,很多中国的民营影企都在试图探索更多的货币化手段和业务线,来规避上述风险,但受到IP培养周期、国内影视公司资源较为分散等影响,暂时并没有哪家公司找到合适的出路。 也正因为没有公司探寻出其他更好的货币化手段,导致转型走影视业务的制作与投资,在国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高风险的事情。曾有不止一位从业者曾向毒眸透露,虽然很多电影看起来动辄数十亿票房,但是现阶段整个影视行业中,每年能够做到不亏钱的电影大概只有不到一成,能赚钱的更是只有不到5%。 整个2018年,共有11部国产电影总票房位于1亿-2亿元这一区间,从票房收入上来看已经属于金字塔尖的5%了。然而根据网络上披露的成本数据估算,包括《祖宗十九代》(1.7亿)、《欧洲攻略》(1.5亿)、《云南虫谷》(1.5亿)、《叶问外传:张天志》(1.3亿)、《天气预爆》(1.2亿)在内,多部影片都存在亏损的风险。至于像《阿修罗》这样数亿投资但是票房还只有几千万的影片,有时候甚至可能赔掉参与方的“家底”。 光线传媒2018年年报披露的潜在风险 事实上,影片收益的未知性早就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共识,作为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文化产品,很多东西都有可能左右观众的选择:《地球最后的夜晚》因营销而导致口碑莫名崩盘;《动物世界》因《我不是药神》意外走红,而未取得理想的成绩;此前无往不利的开心麻花,在《李茶的姑妈》上被评价“审美疲劳”……什么样的题材会火、什么样的因素可能会莫名导致票房下滑,都并非影视公司可以掌握的。 《地球最后的夜晚》 其实不只是电影公司,电视剧公司、综艺公司等内容公司同样有可能面临政策或者大环境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毒眸此前的文章中曾提及,积压剧已经给很多电视剧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点此阅读:“一年8000集电视剧无法播出”,谁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像《巴清传》这样投资体量巨大的作品如果不能够播出,将很有可能转为坏账、拖累公司业绩。 因此一家公司上一年在影院赚得盆满钵满,下一年就亏得一塌糊涂,在影视行业已经是太过于平常的事情。放眼过去二十年,中国内容出品行业里几乎没有一家屹立不倒的常青树,就连传统的“民营五大”,也都在近期遭遇了内容危机,而受到后来者的挑战。(点此阅读:民营电影公司的“五大”,早该重排坐次了 ) 巴清传号称投资5亿,是目前亚洲最大单体投资影视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