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转型影视的上市公司,如今都在比谁亏得多
“中国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开餐馆的、做金属管材的、卖五金的、放烟花的企业有什么共同点?答案:都变成了影视公司。” 2014年的4月,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在微博上调侃上市公司转型影视文化业务。当时恰逢国内电影总票房连续多年上涨,而资本市场上影视概念更是被热炒,不少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并购转型成为影视传媒公司。 当初捧得有多高,如今跌的就有多惨。毒眸发现,2018年,不仅有大量文娱影视的上市公司亏损,数家公司亏损额度甚至超过40亿。在21数据新闻实验室的图中,2018年传媒行业总的净利润为-282亿,位列所有行业倒数第一。而这背后,正是因为过往两三年中文娱传媒公司发生的大量并购,也使得这些公司计提了数额巨大的商誉减值准备。 实际上,影视公司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亮丽光鲜,不仅影片亏损率不低,即便拿到了亮眼的票房,实际到账的收入也往往和总的票房成绩相差过远。当初许多公司风风火火杀入影视行业,如今不少公司又在试图去影视化。电影公司为什么没有想象中的好赚钱? 疯狂并购之后,留下“一地”商誉和上十亿亏损 2015年大概是影视行业最荣光的时刻。 当年全国总票房440亿,相比2014年的296亿大涨48%,而电影总票房也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8年的43亿,到2015年的440亿,短短8年时间,票房翻了10倍。10亿+票房的影片层出不穷,亦有不少新老公司一夜暴富。 票房持续大涨,资本市场的火热自然不遑多让,2015年同样也是影视圈在资本市场最风光的时刻。 2014年末,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马”入股华谊,一次性掏出了36亿现金;随后华谊则以10.8亿和15亿的估值先后收购东阳浩瀚和东阳美拉两间明星公司,后者的实际控股人是冯小刚,公司当时的净资产值为-5500元;2015年3月,阿里巴巴24亿元人民币入股光线前,马云和王长田讨论的则是“3000亿的电影市场怎么做”…… 数据统计,2015年共发生了88起影视业的重组并购,涉及金额高达435亿,而文化传媒的上市公司在当年光是增发募资就达到865亿元。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在资本市场上,一些和文娱行业几乎不沾边的玩家就在趁势入场。主营制造业务的中南重工,并购文娱公司之后改名中南文化;北京旅游以1.5亿元收购了北京摩天轮100%股份后正式进入文艺圈,并在日后改名“北京文化”;通灵珠宝总裁沈东军则成立了钻石影业,做餐饮的湘鄂情、做烟花的熊猫烟花等也都曾公布过收购影视公司的计划…… 这也是为什么王冉要调侃“中国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开餐馆的、做金属管材的、卖五金的、放烟花的都变成了影视公司。”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的微博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15年的风光就是这些年影视、传媒公司在资本市场的顶点。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文娱板块的整体涨幅分列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行业整体估值从历史最高的73倍PE降至2017年的31倍。2018年,经历了“税收事件”的文娱公司更是股价纷纷大跌,多数影视企业的市值与估值高峰时相比都缩水了60%以上,平均PE在2018年末更是只有23倍,降到了谷底。 范冰冰“税收门”揭露行业乱象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年并购转型越激进,如今面临的亏损可能就更加严重。 中南文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的代表。 2013年,主营管件制造等业务的中南重工重组收购大唐辉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进入文化产业,还与中南集团、中植资本等共同发起设立并购基金作为上市公司文化传媒产业整合平台。之后中南重工开始频繁并购影视、游戏等文化行业的公司,并在2016年正式更名为中南文化。 刚刚跨入文娱圈的时候,中南文化的业绩实现了连续上涨,2015年到2017年净利润从千万级别一路上涨到将近3亿元,并且公司还参与了《我不是药神》等爆款影片。 中南文化曾参与《我不是药神》 而在去年底,由于未履行内部审批决策程序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对外担保、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资金占用等事项,中南文化直接被戴上了ST帽子,证券简称变更为“ST中南”。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