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国内上映,是收割影迷的情怀吗?
6月21日,《千与千寻》将在国内院线公映。这部宫崎骏享誉世界的动画作品,终于来到中国的大银幕。 从15日开始,《千与千寻》便展开了大规模的点映活动:上周六共开出185场,吸引近1.8万人到场,产出票房71.3万,场均人次高达96人;到周日《千与千寻》的上座率仍维持在90%以上,多地影院出现场次售罄的情况。 截至发稿,《千与千寻》在各平台的想看指数都遥遥领先竞争影片,显示点映后的观众知晓度有了进一步提升。不过,争议也伴随而来,有网友在网上发出评论,认为一部已经在日本上映将近20年的影片,如今在国内上映,又是在收割影迷的“情怀”。 毒眸发现,最近两年重映影片正成为一股浪潮,从《大话西游》到《英雄本色》,很多经典影片都被重新搬上了大银幕。而在众多影片当中,《龙猫》等曾经无缘内地院线的日本电影也正逐渐成为重映中的“主力”。此次《千与千寻》重映,算得上是要影迷再次为情怀买单吗? 吉卜力的崛起与衰落 对于众多影迷而言,日本的吉卜力和美国的皮克斯堪称当代动画届的“双雄”。回顾吉卜力的创业史,便会了解一家动画工作室的成长不易。 上世纪50年代,在东京大学法文科毕业后,高畑勋加入了东映动画,并在这里遇见了比自己小6岁的宫崎骏,这成为两人在动画制作上展开长期合作的机缘。1971 年,高畑勋和宫崎骏纷纷离开了东映,为后来创办吉卜力埋下伏笔。在合作完成52集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1974)后,高畑勋和宫崎骏决定专注于高品质动画电影的制作。 1984年,由制作人高畑勋、导演宫崎骏、配乐久石让和铃木敏夫组成的团队推出了《风之谷》,获得14.8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这一年,高畑勋49岁,宫崎骏43岁。一年之后,在德间书店出资帮助下,这一团队才正式转型为吉卜力工作室。 1986年,由吉卜力推出的《天空之城》在日本上映,但票房收入下滑至只有11.6亿日元,随后分别由宫崎骏和高畑勋执导的《龙猫》和《萤火虫之墓》错过了暑假旺季的上映时间,因而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一度让新生的吉卜力面临财务危机。 幸运的是,造型可爱的《龙猫》被一家日本电视台看中,由此龙猫的形象通过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周边产品也顺便火爆大卖,吉卜力才终于迎来转机。正因此,《龙猫》在宫崎骏的创作生涯中具有特殊意义,龙猫也成为了吉卜力的厂标和吉祥物。 龙猫也成为了吉卜力的厂标和吉祥物 在《龙猫》形象爆火之后,吉卜力的作品开始走出票房的上升曲线:1989年,《魔女宅急便》创下36.5亿日元的佳绩,之后不论是宫崎骏的《红猪》(47.6亿),高畑勋的《岁月的童话》(31.8亿)和《百变狸猫》(44.7亿),抑或由近藤喜文导演、宫崎骏编剧的《侧耳倾听》(31.5亿),都在院线端获得稳定的收益,也让吉卜力得以平稳走过初创的前10年。 1997年,由宫崎骏编导的《幽灵公主》公映,旋即在日本市场掀起观影热潮,一举斩获193亿日元的惊人收益,并刷新《E.T. 外星人》保持了15年的记录。除此之外,《幽灵公主》还为宫崎骏赢得第28届动画安妮奖最佳导演的提名,由此宫崎骏和吉卜力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幽灵公主》 而真正让宫崎骏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的转折点,则出现在上世纪末期。1999年,高畑勋执导《我的邻居山田君》(15.6亿)亮相后成绩平平,宫崎骏成为吉卜力工作室无可争议的票房头牌。2001年。动画技艺臻于化境的宫崎骏在当年推出了《千与千寻》,再度让日本观众蜂拥至影院观看,总观影人次超过2300万,相当于日本全国总人口的1/5;而《千与千寻》在当年11月便超过《泰坦尼克号》(262亿日元),最终以308亿日元登顶日本票房榜首,并延续至今。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