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基建:支持PUE值低于1.25、上架率高于65%的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1.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依托济南“齐鲁科创大走廊”和中科院青岛海洋大科学中心,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积极争取海洋生态模拟系统、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电磁驱动地面超高速科学研究与测试装置、水动力试验装置等设施落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有关市政府) 2.建设新型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推进“1+30+N”创新体系建设,到2022年新型研发机构超过500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省院共建合作,引进落地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高能物理所等。(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市政府) 三、应用场景 (一)“智慧+产业”。 1.智慧工厂。聚焦“十强”产业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搭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数字化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开展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2020年培育10个左右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动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建设智慧工厂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实施“智安化工”工程,加快建设省级智慧化工园区,支持化工企业落实机械化换人、智能化二道门等智慧化管理措施。(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应急厅) 2.智慧农业。加强种植、养殖全产业链智慧化建设。加快建设济南、青岛、潍坊3个智慧农业试验区。以潍坊、临沂、济宁、德州等市为中心,建设4个区域性现代农业智慧物流基地。着力打造以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五大特色产业为基础的40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各市政府) 3.智慧文旅。探索开展文旅融合数字经济创新实践,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可穿戴、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在旅游领域渗透应用。建设完善“一中心四平台”智慧文旅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好客山东网、好客山东APP的服务功能。支持济南、青岛市建设省级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完成全省4A级以上景区门票预约系统建设,到2022年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实现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全覆盖。(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4.智慧海洋。大力实施智慧海洋产业发展推进计划。鼓励沿海7市建设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新型智能海洋传感器、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等海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强化智能型海洋信息采集和基于物联网的空天地一体化传输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省海洋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市政府) (二)“智慧+民生”。 1.智慧教育。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推进5G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打造高速、智能的新型教学设施体系。建设全省智慧化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各市平台的资源共享。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全覆盖和“三个课堂”建设应用,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开展创客教育,推广网络空间教学。(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2.智慧医疗。支持无线传感、医用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鼓励医疗机构公共资源向5G基站开放,加快5G在院前急救、远程会诊、移动查房等环节的推广。构建完善省、市、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电子健康卡创新应用,推动医疗机构开展电子健康卡应用环境改造,支持患者持电子健康卡享受医疗健康服务。(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3.智慧交通。完善提升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智慧高速,推广车联网,引导车路协同示范应用,加快建设智能网联高速公路测试基地。建设智慧港口,推进5G基站向港口布局,提升传统码头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改造,在济南新东站、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烟台港国际客运站等开展管理服务智能化试点。(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 (三)“智慧+服务”。 1.智慧城市。分级分类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率先组织10个市、30个县(市、区)进行试点示范,力争打造1—2个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构建“城市大脑”,完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和调控体系。加快智慧楼宇、智能水电、智能安防等技术综合应用,到2022年形成20个左右智慧社区建设样板。(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市政府) 2.智慧政务。大力实施“数聚赋能”行动,打造100个数据应用典型案例。推动“人工智能+智慧检务”“区块链+司法行政”等系统建设。建设智慧应急指挥平台,2020年底前基本形成“一中心、三体系、一基地”的总体架构。(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局、省应急厅)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同推动新基建建设。各市按照全省部署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具体细化的实施方案。强化机制体制改革,在财税、科技、资源配置等领域着力突破“卡脖子”障碍,构建良好的政策制度供给体系。按照新基建领域细分行业组建高层次专家智库,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研究,参与标准制定、技术攻关、产业推广等。(责任单位:省有关部门,各市政府) (二)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兴鲁”行动,加大新基建领域人才培育、引进扶持力度,在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工程中予以倾斜支持。编制新基建领域人才开发路线图,面向新基建领域企业定期征集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鼓励参加“齐鲁之约”、“海洽会”、“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引才交流活动,对高端领军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有针对性地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来鲁创业。引导高校增设新基建相关新兴交叉专业,支持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