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云计算对比:创新者穿越巨头丛林
今年以来,美国掀起了一轮云服务公司上市的浪潮。短短半年时间里,超过6家云服务独角兽企业成功实现IPO。从市值、市销率等指标来看,大多数公司都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部分公司(如CrowdStrike、Datadog、Cloudflare)甚至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在这些企业切入相应领域时,都已经存在占据市场优势的传统玩家和巨头,例如微软、IBM、Akamai等,然而在巨头压力之下,创新企业均实现了突围和增长。财务方面,营收持续增长、保持了较高毛利率;业务方面,实现了高的客户数量增长率和留存复购率。例如,安全厂商Crowdstrike在最近的三个年度,均实现了超过100%的客户数量增长。 虽然这些企业在IPO前普遍亏损,IPO后股价和市值却持续走高,这反应了美国资本市场对云服务企业价值和成长空间的良好预期。 由于美国云服务市场起步最早、规模最大、也最为成熟,对其他市场的发展趋势往往有着“风向标”意义。美国这股上市热潮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美国云服务市场格局?又会给中国云服务市场的未来趋势带来哪些启示呢? 巨头盘踞的美国云服务市场 实际上,在云服务诞生之前,美国就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IT服务业,催生出了一大批B2B科技服务巨头,典型的有微软、IBM、Oracle、谷歌、HP等。随着云服务市场的展开和发展,这些巨头纷纷转型,向云服务领域渗透: 2006年,AWS定义了IaaS商业模式和核心产品,开始探索云计算的“蛮荒地带”。到2009年,已经初步形成涵盖IaaS、PaaS的产品体系,确立了在IaaS和云服务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2008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App Engine(GAE),但是此后并未给予充分关注;直到2011年,才在AWS的探索和压力之下,宣布转型推出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与AWS在公有云市场中同台竞技。 2010年左右,微软才正式加入公有云竞争者行业。2014年,现任CEO纳德拉秉持“移动为先、云为先”的理念走马上任,微软的公有云及IaaS服务走上了快速扩张的轨道。 巨头的入局,不止于IaaS层面,而是构建起涵盖IaaS、PaaS的立体式、丰富化的产品体系,除了云计算外,还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分析、AI平台等一系列IaaS、PaaS相关组件。同时,巨头还纷纷凭借巨大体量的“引力”,走“开放平台”的路线,投入大量资源吸引技术伙伴和开发者,逐步渗透到云服务的各个领域。随着规模效应的凸显,“马太效应”正在发挥作用。 在这一点上,中国云服务巨头的发展路径和美国同行也是极为相似,都是凭借全面的产品布局、生态资源、品牌优势,逐渐吃下更大的市场蛋糕。 创新企业在巨头丛林中成长壮大 巨头林立和广泛渗透的美国云服务市场,是否还有创新企业的巨大空间? 以Fastly与Cloudflare为案例来看。这两家做CDN(网络内容分发)业务的公司,目前均已上市,Fastly当前市值约20亿美元,Cloudflare当前市值已超过50亿美元。CDN其实是一个传统的云服务业务,目前行业的领导者已经有Akamai、AWS、Azure、Google Cloud等,市场非常成熟与稳定。但Fastly与Cloudflare从边缘计算和边缘智能的前沿趋势切入,让传统的CDN业务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想象空间。 DigitalOcean是在巨头竞争之下不断发展壮大的另一案例。2011年,DigitalOcean成立于纽约,以轻量化的云主机切入IaaS领域,将自己明确定位为“开发者的云”(Developer Cloud),为中小规模客户及个人开发者提供公共的IaaS服务。 DigitalOcean并不像巨头那样大规模、大范围自建基础设施,而是面向目标客户、有针对性的部署资源。目前,其节点主要位于美国、欧洲热门区域;此外,在印度班加罗尔部署了节点,用于服务当地的开发外包行业;在新加坡部署的节点用于辐射东亚区域的客户。 得益于其清晰的市场定位、精准的产品体系、有序部署的基础资源,DigitalOcean的客户数和营收实现了稳步增长,根据其披露的数据,2015年~2018年,公司年度营收从7000万美元跃升至2.5亿美元,活跃用户数达到50万个。近期,其管理层引入了具有丰富IPO经验的CEO和CFO,有望正式冲击IPO。 成立于2010年的Datadog是一家多云管理公司。当云基础设施向市场不断渗透,对其监控、管理、运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多云、混合云等常见场景下,云厂商提供的原生产品、传统巨头提供的软件服务无法实现一致化的监控运维。 Datadog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可视化技术,创新性的解决了这一痛点问题。2012年,其产品和解决方案一经推出,就迅速获得各行业客户的高度关注,客户量、营收持续快速增加,目前,企业级客户数量已经超过8800个。 Datadog已于今年上市,目前市值超过90亿美元,市销率逾30倍,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肯定和追捧。 美国云市场生存法则 综合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美国的云服务市场,巨头盘踞的同时,创新企业也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什么出现这种“百花齐放”的现象? 首先是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互联网发展较早,企业也同样较早和较快的接受了云计算的概念,企业需求推动云计算快速发展,使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知名第三方机构Gartner的分析,2019年,美国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接近1220亿美元,且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14%。 美国政府也曾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云计算发展,比如2010年提出“云优先”战略、2018年又升级为“云敏捷”战略,让各机构采用可以简化转型并拥抱具有现代化能力的云解决方案。 其次,巨头能力全面但无法通吃,创新企业构筑了差异化的核心能力。巨头往往都是从通用性、基础性的角度出发,依托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逐步渗透到各个专有领域,形成“大而全”的产品体系,而大量的客户一般只需要其中的几款核心产品,复杂产品体系对于客户的实际需求而言并不具备压倒性的说服力。而创新云服务商,专注在某技术或业务领域施加压强,有望取得深入性的突破。 第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云”才能让企业安心。巨头的产品体系是各自封闭的,相互之间无法打通,在遇到客户跨云部署、混合云等场景时,自有产品往往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处于数据安全性的考虑,也有很多使用云服务的公司,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采用多云策略,这也给了中小厂商更多的发展机会。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