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2019云计算开源产业大会丨戴礼华:多云趋势下,如何释放云上生产力

发布时间:2019-07-03 16:27:32 所属栏目:云计算 来源:中国IDC圈
导读: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开源大会上做一个分享。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运营商的打造,什么是运营商?我们认为在未来,就像我们现在通信运营商在做管道化会越来越下沉,未来更多的是云的运营商越来越多。未来的思路,我们更加侧重于运营商的内容。 在中国

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开源大会上做一个分享。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运营商的打造,什么是运营商?我们认为在未来,就像我们现在通信运营商在做管道化会越来越下沉,未来更多的是云的运营商越来越多。未来的思路,我们更加侧重于运营商的内容。

戴礼华

在中国的通信网络建设里面,从2G到3G、到4G、到5G,它背后非常关键的支撑它整个网络的运行是什么?整个的运营支撑和保障系统,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系统才能保证我们从网络从2G到3G,3G到4G整个的平滑和过渡,以及它的安全可用。真正有了这样一个支撑的服务,才能使网络的生产力得到一个充分的释放。我们认为未来的方向其实更多的是承担运营支撑和保障运营。

这几年政府和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进行建设,包括基础云、政务云、医疗云、工业云、教育云,建了非常多的云,但是这些云的价值真的发挥出来了吗?如果我们看一下IDC的统计或者看一下资源利用率,你会发现资源占用率非常低,流量也很低。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我们前几年在建设私有云,我们建设大量的云,但是在云的运营和使用层面是受到很大的制约,在我们来看是缺乏了一套有效的运营和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能够充分发挥云上的生产力,在现有的模式下面。在未来更倾向于把云有更多的保障体系、支撑体系,去释放云的生产力。

有84%使用混合云、多云,这84%怎么释放它的生产力,我们做了一个原因的分析,前两天多云也有分享,目前大家使用混合云的场景,云从传统IT到云的演进过程当中,这样的原因怎么促成多云的诞生,正常的逻辑是大家有需求,但是云目前来说确实细分很多,刚才同事讲到,包括现在有私有云、AI云、媒体云、存储云、据等,不同的使用部门会从成本、业务、技术多方面考虑,会使用多云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私有云多中心的建设模式,大家参与私有云的设计和规划或者开发构想之前都会想到我要建的是一个中心、一朵云,但是最后他会发现,我建了之后并不是一朵云,而是多朵云,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多朵云,这里面包括技术的、安全的,也有利益的,也有业务的驱动,会建很多的云。最后是上云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非常重要的。

对于业务部门的上云其实是为了满足安全和平稳,能够提出很多的要求,这朵云能不能满足我的安全要求?能不能满足我的业务要求?随着这朵云,新建的中心云不能满足的情况下直接会导致它会再新建新的一朵云,其实云已经成为数据的制高点,我们原来在企业内部,可能原来是属于IT的,但是它逐步细化之后,会发现业务部门也很看重这个数据,特别是大型集团型企业里面,因为未来所有的计算和存储都在希望云上,谁掌握了这样的数据谁就掌握了公司未来新业务转型的制高点,所以说其实在政府、企业里面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家都集中在基础数据这一块的接收。

传统IT兼容的问题,虽然企业都在大规模大范围新建云计算中心,但是目前存在老旧的IDC平台,可能在新建之前,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有云平台,都有虚拟化的云平台,都有传统的设备,但是这些平台怎么能够云化?怎么能够进入到新的运营体系里面来?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说我们不处理好这样的数据和问题,其实整个企业的云化进程都会被减缓。

多云形成我们看到两个痛点,但是我们会更倾向于在私有云和异构云这样的架构,一个是运维。可能大家觉得云建得很好了,不存在问题,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运维是很大的问题,最简单的是出现了问题不知道故障在哪里,后面我们会讲到。第二个是运营,从电信网络的运营商到云的运营商,到未来每个企业会有一个部门,从职责的转变,会变成运维为中心的单位。这个时候它是满足企业未来战略的需要,满足企业业务的需要的情况下,他要以运维的思维扩展新的云服务,扩展各个部门、各个研发团体以及业务单位为中心的业务,但是他会发现是什么?他很难增加新的云服务,就像我们打造了一个京东,但是没办法增加新的品类,使用的用户完全受限制,这也是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这是我们讲的运维和运营。

举一个例子,在这个场景下面,涉及到200多个部门如何使用近百个云平台,包括基础平台,有应用平台,有云平台。如果说在这样的架构下面我们可以看得到的事情是,第一个事情,两百多个部门要对接近百个平台的情况下怎么对接?会发现每个平台的使用规范操作都是差异性很大的,没法统一,第二个事情是中间的管理部门,我们也叫运营的部门,问题是什么?所有的用户操作使用感知以及数据全部在基础云平台,对它这个部门的职责来说,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没有数据,用户永远不经过它。

这个是我们举的典型例子,在多元情况下怎么才能释放真正的生产力,我们大概梳理了五个方向,最重要的事情是协同,云与云之间的协同,比如说我的基础云和业务云之间有一个叠加的方式,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又是什么方式解决?云存在基础的网络,应该怎么规划?云与网又怎么协同?对开发外包方的支持是非常弱的。

第二个事情是管控,为什么叫管和控?管,可能我们能够实现端到端的数据采集、告警,迫使每个环节提升能力。前面友商也讲到了,我能够采集项目的数据,同时也能下发业务,但是你会发现在私有云里面,无论是哪个大厂做得好还是不好,还是怎么样,它的下沉接口是很难开放的,所以要解决管和控的问题。

第三,兼容的问题,一定要是兼容,自建还是第三方的云资源池,同时能够纳管克服客户历史的硬件、平台、网络等。第三个是支撑客户不断迭代发展新的云服务、丰富云服务目录,且是低成本、低代价、易扩张、高效率。另外是自服务门户,如果大家接触大量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会发现他们用的云管平台是基础的云平台,会非常弱,最后你会发现使用部门对接很多个平台的使用,根本就没有统一的门户。

我们是从建云到管云,再到用云,我们认为目前是真正进入2.0,从建云到管云,到用云的精细化时代,1.0是像搞基建一样,几个亿投下去了,把IDC建起来,云平台软件埋起来,但是我们在运营管理层面其实是很小的一个投入,2.0里面,我们要充分发挥整个云的价值,需要在运营进行大量的投入。

构建整个的运营支撑体系,针对2.0我们有两点分享,一个是管理内容的延伸,可能大家都讲到,刚刚也讲概念叫CMP云管理平台,但是我们发现大家都认为我们的云,基础设施的服务才是云的服务,从IaaS到SaaS到PaaS都是云的服务,运营首先从管理范围来说我们是不是只需要管IaaS?我们不太认为这个概念,我们认为在所有的管理里面,首先能够为客户做出运营的都是纳管的对象,如何从IaaS到PaaS,包括物联网平台,包括PaaS各种数据平台,都应该是被管理的对象,因为它最核心的是提供运营,最重要、最核心的还是要以业务为导向的,应用为服务的管理。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