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再造一座深圳,需要哪几步?

发布时间:2019-06-13 16:23:52 所属栏目:云计算 来源:中关村在线
导读:深圳,一个流金淌银的奇迹。 短短四十年,这里累积的财富已前无古人、举世瞩目。在4月末举行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甚至预测:"它(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 或者是句玩笑,如同"宇宙中心五道口"一般无伤大雅;又

再造一座深圳,需要哪几步?

深圳,一个流金淌银的奇迹。

短短四十年,这里累积的财富已前无古人、举世瞩目。在4月末举行的"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甚至预测:"它(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

或者是句玩笑,如同"宇宙中心五道口"一般无伤大雅;又或者是老爷子无常的个性,非要给未来的深圳戴一顶"整个地球"的帽子……但历史照耀着现实,确使其未来更加令人期许。

因为年轻,所以敢为天下先--五常老爷子或许还不知道:今天的深圳,已不再满足于停留在地球表面。新一代的"拓荒牛"正开垦着一片数字化的沃土。他们要用byte再造深圳,在云端延续着这座城市的不凡。

1

竣理是名程序员,也是个vlog博主,他在短视频里向粉丝们介绍深漂的日常。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解答粉丝们的一些疑问,譬如"你这么迟才出门,不怕堵车吗?"

"除了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状况,深圳堵车的概率相对其它一线城市来说很低的。"在竣理的短视频中,他常在早高峰和人拼顺风车,周围是密集而有序的车流。

有人要说这得益于城市的年轻,交通规划相对超前,不像北上广,有太多旧城区和曲折的路网。确实如此,但绝非全部。

据深圳交警3月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9年2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339.22万辆。而深圳面积不到1998平方公里,仅北京的八分之一,广州的四分之一。目前,深圳道路车辆密度已突破300辆/公里,居全国之首,超过了国际上270辆/公里的警戒值。

另一组数据源于今年1月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全国交通大数据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度北京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2.032,平均车速每小时23.35公里,位居2018年度中国堵城排行榜之首;广州位列第二,上海位列第八,深圳排在第十五位。

再造一座深圳,需要哪几步?

这些数据证明了深圳突出的交通管理能力。2017年召开的全国城市道路安全管理现场会,在全国推广、复制了深圳的成功经验。其中就包括--主动拥抱云技术。

早在两年前,深圳交警便联合华为成立了创新实验室,通过联合创新共建"城市交通大脑",其主要致力于探索更为高效的交通管理技术体系架构。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规划城市交通体系,并以视频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核心,建立一个统一、开放、智能的交通管控系统。同时,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融合和综合利用,汇集成大数据资源池,实现交通数据的全覆盖、全关联、全开放和全分析。

深圳通过众多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通行能力,具体反映在竣理的出行上,就是"不堵车"。

与此同时,深圳还拥有中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公共交通设施。地面公交车完全电动化,地铁网络四通八达,行车数据实时发布,扫码乘车全面普及。公交车到站时间精确到分,地铁进站时间精确到秒,打开手机便尽在掌握。在这些竣理习以为常的情形背后,也是"云端城市"、"智慧城市"的功劳。

譬如扫码乘车,信号交叉口"深圳速度"是≤0.3秒。别看"扫码"只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却是"深圳通"服务机构和华为云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2018年1月,深圳通二维码正式上线,采用"先消费、后支付、免密码"模式,节约了乘车时间,改善了用户体验,并且用户能享受跟深圳通卡同样的政策优惠。可起初运营未达预期,乘客吐槽经常遇到打不开二维码的情况。

为什么?因为二维码属于物联网的一部分,对后台的技术架构和设施要求较高。当出行高峰期到来,整个系统面临百万人次的同期并发流量,请求又都来自于无线移动端,对后台技术能力的可靠性和弹性要求非常高。

要提升乘客的扫码体验,怎么办?深圳通将二维码的系统整体搬上了华为云。通过其负载均衡、高可用数据库、资源智能调度、云加密等技术,顺利解决了高并发的压力问题,在保障用户注册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的同时,做到了公交扫码0.3秒的"深圳速度"。

2

和许多深漂族一样,竣理目前还住在城中村的公寓里。他手机中有个"智慧南山"APP,通过它在线选房,政府提供担保可信可靠;入住社区,随时有监控设备进行"人脸识别",安全有保障;居住登记、办理居住证等便民服务均可在线办理……还是那座"城中村",但居住体验已与过去天差地别。

其实,在物业管理、社区发展领域,深圳从来都是先行者。

1980年代初,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求,深圳市政府对房地产业提出了"谁开发,谁管理"和"建好一片,管好一片"的要求。为适应需要,当时深圳唯一的房产地产企业--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深房集团),开始从香港引入物业管理这一新模式。东湖丽苑物业管理处应运而生,成就了"中国物业管理第一村"。

如今,深圳又在"云端"着力,试图引领物业管理行业规则的改变。

"每建设一个实体的园区,当然也会建设一个云上园区。"说这番话的,是深圳市兴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健龙。这家公司,是中海物业的控股企业。他所代表的,正是深圳物业管理、运营乃至房地产业对未来的判断。"我们要做建筑空间的运营者,重新定义这个行业。"

再造一座深圳,需要哪几步?

与传统的物业管理企业迥异的是,在兴海物联仅负责研发的程序员就有100多人。通过他们,公司把中海遍布全国的社区、商区和园区联结起来。"每一座城市我们负责的停车场都能通过一个监控室来管理,可以远端查看,这是已经实现的第一步。"周说,"正在做的,是把公司所有的项目、关键部位联结起来,在人脸识别基础上,再做到行为识别……"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