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造芯,拯救 iPhone 信号
在最早几代 iPhone 上,苹果都是使用英飞凌公司的基带芯片,之后才转向性能更好的高通,而英飞凌失去了金主,则被英特尔斥资 14 亿美元收购。现如今,这支整合了英飞凌和英特尔两家公司的团队,又到了苹果手上,也不知道是缘分还是巧合。 但也正因有了这支团队,苹果才能迅速切入到自研基带的研发中。经验丰富的人才,可以增加苹果的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而超过 17000 项的基带专利,则有望让苹果跳过起点,直接进入到 5G 基带芯片的研发上,缩短上市的时间。 另外,苹果的商业模式也不同于英特尔和高通。它自研芯片的目的,主要还是自用,而非外销,这其实和华为、三星的情况很类似,他们都是在借助自家庞大的硬件销量,抹平研发成本,再将盈利投入到下一代芯片研发中,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苹果的基带什么能落地?假如按照彭博社所说,苹果内部的研发工作才刚起步,那我们可能还要等上 3-5 年才会看到结果,甚至说以苹果的风格,在自研基带没达到高通同代产品性能的情况下,苹果都不会贸然让 iPhone 用上它。 我们不妨参考下苹果 M1 芯片的发展路径。最早传出苹果要做 Mac 芯片消息是在 2011 年,到了 2014 年,MacRumors 透露苹果正在测试基于 ARM 架构的电脑原型;到了 2017 年,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则透露了较为准确的信息,他称苹果的 Mac 处理器项目已经开展了快一年时间了。 保守点估计,从苹果提出要做 Mac 芯片的想法,到立项,再到芯片落地,至少花费了 4-6 年的时间,而基带芯片很可能也会遵循类似的时间线,保不准要等到 5G 末期,甚至是 6G 商用时,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苹果自研基带的模样。 不过,自研芯片的回报向来都是十分积极的。不管是降成本,还是降功耗,最终都将让 iPhone 等一系列苹果硬件受益,如今 M1 芯片对新一代 Mac 功耗的改善,便是最好的例证,今后更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一些业界分析师还认为,假如苹果能够完成在 SoC 中集成基带的任务,那么不仅是 iPhone,未来像 Apple Watch、AirPods 等各类小型化的可穿戴产品,也有机会迈向独立运作,实现直接联网,而非一直依赖 iPhone。 自研芯有多重要,可见一斑,基带也一样。或许唯有时间才会告诉苹果,这笔投入到底划不划算。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