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困局

发布时间:2020-01-05 11:04:05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中国工控网
导读:一直秉持以研究理念为先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在美国军方机构的庇佑下逍遥自在了二十多年。最近几年,在被谷歌收购又转手卖给软银的波折里,其遭遇了自己的商业化困局。 一款名为Spot的四足机器人,在人类遥控下正在建筑工地里穿行,巡航追踪工程进度,并拍下

  同时还要为自己的机器人研发出一套可供选择的配套设备,如同戴森吸尘器将电机和不同吸嘴组合一样,波士顿动力也开发了一套用于Spot的机械臂、频谱接收器、相机和激光雷达以应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开发者。不久前,波士顿动力在Web Summit上现身,希望号召更多开发者去挖掘Spot的应用空间。如今的开发者就像粉丝流量一样宝贵,AI、硬件、机器人、新通信……一切领域都渴望这一群体加入并且创造奇迹。

 

  但“机器人安卓”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它领域都可以低成本地将自身的硬件、框架或资源开放给开发者,让他们自由地去“大力出奇迹”。但在Spot上,波士顿动力一整年的时间才能出货1000台,且每台租金高达几千美金一个月,这样高昂的成本显然很难刺激开发者大量涌入。

 

  或许在未来半年,Spot还会采取企业级开发模式,出售给已经拥有成熟服务模式的技术企业。不过这种开发模式会有一点缺乏想象力,距离波士顿动力计划中的“机器人安卓”恐怕还有一段距离。说到底,想要成为机器人安卓很难,因为机器人行业本身就很难。

 

  02 无情最是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代表了运动型机器人这一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类型,可以做到能够行走、翻跟头、跳跃,但此类机器人大多应用领域垂直且价格昂贵,商业化困难。截至今年7月之前,波士顿动力尚未开发出一款可销售的机器人,因而一直被诟病。

 

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困局

 

  在世界各地的营销部门还没有熟练使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之前,“机器人”这个概念总是会让人想起某一种具体的机器人。Atlas就是那种特别“像人”的机器人,它是波士顿动力的另一款网红机器人。过往流出的视频中,它不仅能谨慎地走过摇摇晃晃的“梅花桩”,还能小心翼翼地通过狭窄的“独木桥”,将“类人”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是承载了波士顿动力公司商业化前景的Spot还是“最像人”的Atlas,其背后的推手都是站在科技研发最前端的传奇人物马克·雷波特。他于1992年一手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波士顿动力公司,在电脑还未走近寻常家庭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与机器人相关的控制、机器视觉方面的技术,接着研发了如今名声大噪的Atlas。

 

  与很多“大人物”有着跌宕起伏、异于常人经历不同的是,雷波特的生活一直都很平静。1949年出生的他平稳地走在学霸的道路上,1977年28岁的他取得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顶尖学府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之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创立了CMU Leg实验室还担任了副教授,并开始着手研究机器人的相关技术。

 

  伴随着对机器人一路升温的热爱,随后的六年里雷波特将实验室又搬回了麻省理工学院,最终于1992年创办了他的“机器世界”——波士顿动力公司。公司成立伊始,雷波特就设定了“要让机器人更有移动性、灵活性,在感知和智能上能和人类、动物相提并论,甚至超越他们”的长期目标。

 

  波士顿动力起初是为美国陆军提供机器人的研究制造型企业,也曾服务过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这样的大型军方机构,甚至还获得过国防部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从最早爆红的军用机器人BigDog开始,波士顿动力每出一款机器人都极其引人注目。升级版力量型仿生机器LS3、会跳跃的猎豹机器人Cheetah等等,每款机器人的推出都会掀起一阵关于“机器人要逆天”的惊呼。

 

  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正在大力投资AI界的谷歌收购,是其短短半年间收购的八家机器人公司之一,收购后谷歌把机器人公司归结到了“着眼于未来的研究”的Google X项目下。在谷歌的大力支持下,初代Atlas很快就在公众面前崭露头角,接着是Wildcat、Spot等一系列仿生机器人面世,在速度和智能上都拔得头筹,一次又一次刷新人们对“机器人”的认识。

 

  因为波士顿动力公司当初主要是为美国军方机构提供服务的,学院派的雷波特秉承以研究为先的理念,企业管理层没有商业化的思维和迫切需要。但是随着掌管机器人部门的安卓之父安迪·鲁宾离开谷歌,而谷歌也更换了开始追逐绩效的CEO,希望改变连年亏损的现状,要求波士顿动力先研制一个商用机器人量产卖钱,用利润去维持研发,二者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发生了冲突。

 

  于是,在仅不到3年后的2016年,谷歌动念出售波士顿动力,并于2017年成功将之转手给了日本软银。软银接手后对波士顿动力进行了改造,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商业化前景更为明朗的Spot Mini上,让其更廉价、更实用、更美观,同时向企业端和广大消费者推出,还提供了3700万美元支持波士顿动力进行商业研发。很快,波士顿动力就展示了完成度非常高、接近于量产的Spot Mini。

 

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困局

 

  有人会觉得,Spot商业量产的机器人一经推出,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之路自此就会大路朝天、一路畅通。实际上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人们目前还会在心理上主观排斥机器人。Spot Mini在工厂里巡检的视频直接给出了商业使用场景,具有传统工业机器人不能取代的价值,但人们却被它在应对人类干扰时的不屈不挠吓到了,这时人们会联想到过往科幻作品里“机器人永远不会放弃摧毁人类的任务”的场景。而人与“智能机器人”愈发难以分辨引起的“诡异感”和“排斥感”也天然阻碍着人们对机器人的使用。

 

  其次,机器人自身的问题也在妨碍着其商业化。《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中提到:ANI(弱AI)是那些不能真正地实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从表面看起来很像智能,但它实际并不是真正地拥有了智能。而AGI(强AI)是那种真正具有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通俗来讲,就是这样的机器都像人类一样拥有知觉和自我意识。

 

  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在户外运动时并不是自发地进行活动,而是需要依靠人类通过无线电来对其进行引导;若是在室内,虽然机器人可以自己搬运东西,但也必须有人对其进行启动、下达命令之后才会顺利完成任务”,所以目前世界的AI机器领域还只是处于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像智能机器”的时代。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