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内忧外患
传感器市场容量不小,而国内头部玩家却很少。除了以供应苹果各系列的声学器件而出名的歌尔股份和瑞声科技,在声学传感器领域占据上风,稳住地盘之外,如手机、汽车、工业控制、可穿戴、物联网等领域,基本被国外品牌包揽。 据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传感器(技术和产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统计,汽车传感器、高端化学类气体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环境检测传感器,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都在95%以上。 例如,在工业控制领域,尤其是仪器仪表传感器,几乎100%全进口。如重庆横河川仪生产的归谐振变送器用的是日本横河传感器,北京远东罗斯蒙特生产的金属电容变送器用的是美国罗斯蒙特的传感器,类似这种情况的企业还有很多,这就意味着,中国传感器市场的发展相当被动且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国内传感器市场不仅红海竞争激烈,且在工艺研发方面投入巨大,芯片无法实现自主,基本也依靠进口,进口率高达90%以上。 近年来,相信大多数人对国内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的窘境感触颇深,传感器软件设计也不例外,同样也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软肋。 这几年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和汽车电子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MEMS传感器异常火爆,2019年,国内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597.8亿元,同比增长18.3%。虽然需求量大,但市场供给能力不足,MEMS领域市场集中度较高,以爱默生、西门子、博世、意法半导体、霍尼韦尔等为主的跨国公司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国内产品几乎全靠进口,尤其是芯片的进口率达80%。MEMS传感器的设计,涉及到两款非常专业的CAD软件基本也依赖进口,一个是intelliSuite公司,另一家是ConventorWare公司,中国80%的传感器企业都在使用。这两家公司提供的设计软件对于MEMS传感器领域的重要性,类似于今年6月哈工大被断供的Matlab软件在科学计算机中的地位。 无法自主的传感器市场处处卡脖子,在设计、制造、产业化、应用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 三、国产传感器寄望:破而后立 传感器技术该如何在危机重重中突围,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避免芯片断供的危机事件再次上演? 未来,政策、技术和市场三大因素将驱动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 政策方面,将传感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与早前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人工智能偏发展方向、更接近于是一种发展理念不同,传感器是涉及智能制造架构方方面面的基础零部件,基础不扎实则大厦易倾,但长期以来传感器产业在我国的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上,没有提到相应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培育、资源配置偏离行业发展、政策关注度不够。长此以往,产业分散、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和领军人才的引领,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融合与聚集度不高,产业空心化加重等矛盾只能愈演愈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因此,将传感器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把传感器定位为“国家战略”项目,在国家产业规划中列为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内容,将相关资源的匹配度和调配度大大提升,为传感器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及市场环境。 技术方面,产品技术是核心竞争力,而产品性能的提升关键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研发。 国内传感器市场呈现的是低端过剩,中高端被国外垄断的市场格局,尽管我国传感器涉足的研发领域跟国外相差无几,但是,在高端核心制造工艺上还严重滞后于国外。因此,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创新,培养多个领域传感器领军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市场方面,传感器当下正迎来另一发展窗口期,即物联网。 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且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虚拟现实、视频交互与安防监控、机器人、5G应用等,在工业领域,智能工厂建设和数字化升级同样需要海量的智能设备,远程监控和大数据应用都对数据采集和传输提出更高要求。那么,做好本土化、定制化服务,是国内传感器厂商与国外竞争的关键优势。 中国传感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过程,可惜全而不强。现在,应该是回到原点,重塑根基的时候了。 破而后立,是国产传感器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好的祝福。 未来机遇很多,国产传感器市场仍大有可为。归根结底,技术和工艺的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产业的聚集有序发展才是解决内忧外患的关键所在,国内传感器想要走在国际前列,分割更大蛋糕,还有很多路要赶。 参考来源: 《体量巨大的传感器市场,国内厂商赚不到钱?》,作者:工控小辣,来源:工控网 《林雪萍|褪色的智能中国传感器之殇》,作者:林雪萍,来源:知识自动化 《不止是芯片,同样是战略核心的传感器产业存在哪些危机?》,作者:张超妮,来源: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咨询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