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智造 这不是两年前阿里吹过的牛吗?
服装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概念,是由全球著名快时尚品牌Zara首先提出来的。而一项叫做“射频识别”(RFID)的技术,被其充分应用在了整个供应链条中——通过商品以及生产流程上的“识别码”,实现产品从工厂最终到达店面的全程追踪,并可以实时监测库存情况。 而在淘工厂项目里,“计算机视觉”和”线上大数据分析”则成为宣传中服装加工厂实现小单快反和按销生产的关键技术。据当时官方提供的数据是,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点石工厂优化了生产流程,排产提升了6%,交付周期缩短10%;而淘宝天猫数据则可以帮工厂做市场判断。 此外,在1688平台上,淘工厂参照了ZARA的供应商评级模式,对于工厂做了等级划分。等级越高的工厂,越有机会接到优质客户的订单。 没错,每个环节的交付透明化和数据共享,能够让多个订单并行操作时更加有序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标准化”了交付流程,让每个工序都能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的确可以节省时间; 而线上的市场与销量大数据分析与线下生产制造环节的数据打通,可以让工厂在淡季和旺季安排出“大中小订单”的不同最佳组合,不出现生产缝隙,做到淡季不淡;而淘宝商家也能被匹配到产能和技术适合的工厂。 一切从理论上看起来都无懈可击。 但是仔细一想,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肉眼可见的漏洞和让人困惑的结论。 首先,生产流程透明化,是否就需要计算机视觉?除了图像数据,还有什么其他数据? 根据做过类似项目的工业互联网行业人士的说法,很多衣服堆叠在一起,图像识别几乎不起作用——无论是确认数量还是确认质量,都没有太大用处。 “在这种环境里,非常难。即便这个工序完成了,也可以由工人直接按下按钮,并非需要机器来确认。 而且完工确认并非是确认某件衣服的样子,而是通过一些执行动作或者是数量来确定。总的来说,图像识别在这种繁杂的环境里挺鸡肋,但是摄像头却可以做实时监测和现场工况确认,譬如确认工人的加工情况,是有必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图像数据,那么现场还采集了哪些可用的数据用来调配人力,调整库存?在逛了一圈车间后,我没有什么其他发现。 其次,虽然衣服可以是“标品”,但是在这种不到百人的小型服装加工厂,流程其实一点也不标准。 在参观时,打板的团队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子里工作,那里并没有安装任何设备;而存放衣料的角落也没有任何数字化的痕迹。而二人一组,四人一组手工做小单的师傅,其工作更是难以用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来量化。 本来工业的智能化改造,都是建立在自动化基础上。没有设备自动化,何谈智能化呢?这种改造更像是一种“交易上云”,而非智能化改造。 当时在向老板提出这个疑问是,他也曾承认一些环节“的确需要手动来点击完成”,订单线上化的意义更在于“避免两边扯皮,订单并行进度。” 第三,所谓不到5万,就能用标配软硬件设备帮中小服装工厂完成智能化改造,听起来有点像耍流氓。 即便像很多人说的服装工厂流程相对简单,但每家服装工厂的生产车间大小不一样,员工数量也不一样,设备的功能和老旧程度不一样,各个生产环节的规模不一样,加工工艺也不一样,人员流动情况也不一样……不知如何用同样的价格和相同数量的硬件一概而论。 此外,工程师的人力费用、系统实时更新和后续服务的费用,也都是非常昂贵的成本。 第四,以销定产,阿里的确可以帮助工厂实现。譬如当季究竟流行什么,用人工智能来预测用户偏好,比起工厂老板拍脑袋的确更管用。但是,技术目前只能把线上这部分单维度的工作做好,而线下生产车间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即便将线上数据与工厂的线下生产流程数据完全打通,也解决不了影响工厂生存的本质问题。 技术和研发技术的人,也需要对服装行业的生产工艺、师傅手艺熟练度、工厂人员流动(工人去留很不稳定),外贸转内销的市场变化,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此外,大家可能忽视了“点石”这个标杆项目的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分组都是老板安排的——大组与小组的人员配比,如何分组才能让生产效率最大化,做到足够弹性?根据我们的现场观察,现场没有丝毫系统决策的痕迹。“人”,仍然在中小规模工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总之,别妄想用“技术”和“改造”等字眼,就想完全解决服装加工厂乃至一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 有人说阿里想用样板间,向国内工厂出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想问这机械臂有几家工厂能买起,需要附带“回本攻略”,但犀牛智造对于商业模式和收入问题一直都回答的比较模糊。图片来自虎嗅Pro 两年后,当我们看到阿里造出了犀牛工厂这个“样板间”后,一方面在思考是不是阿里觉得突破不了国内中小工厂存在的成本与人力瓶颈,索性自己先造一个示范一下,部署上先进设备,从底层到上层全部数据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想这个两年前的项目是不是有了一些未知变化。 因此,我再次联系了阿里1688,对方已经表示这个项目已经不做了,“升级”为C2M业务,将内贸批发平台1688与淘宝特价版打通。换句话说,就是帮工厂做好与消费者端的“对接”和“匹配”工作,重点放在“工厂直销”上,不再提参与工厂的改造问题。 此外,当我再次联系点石工厂时,对方已经无回复。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