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智造 这不是两年前阿里吹过的牛吗?
犀牛工厂的新智造概念在这几天持续发酵后,我们一直觉得这项业务的逻辑似曾相识,但又陷入自我怀疑,想着或许这次面向中小服装厂和淘宝服饰商家的“赋能”,的确会因为技术的快速迭代而与众不同。 然而,面对各种未见真实生产线,便开始“为民欢呼”,甚至上升到推进整个国家服装行业发展的长篇画大饼式分析,我们找到了走出“迷茫”的方法——把阿里曾在两年前做的一些事情展现给大家看,与读者一起讨论两者到底有什么差异。 不吹捧,不贬低,让我们看看这场阿里新制造的狂欢,能否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给服装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来自虎嗅Pro:犀牛样板工厂 阿里犀牛CEO伍学刚在接受36氪专访时,明确指出犀牛新制造要做两件事情: 一边是面向淘宝商家,以销定产,做到小单快反,解决服务和成本难题; 另一边则是赋能服装工厂,做到“合理安排产能”。通过犀牛工厂这个样板间,未来将数字化生产模式“移植”给成百上千家工厂,让工厂生产流程数据化和透明化。 很明显,这本质上是解决供需两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信息流通更为高效。 而这正好是两年前,阿里1688(B2B商贸平台)牵头的“淘工厂新制造项目”做过的事情。 淘工厂项目负责人在2018年接受我们采访时,曾表示“已经帮超3万家工厂实现基于海量大数据的精准匹配,让优质工厂获得精准客户资源,减少因供需不匹配造成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而匹配的方式,便是与阿里云IPO团队合作: 第一,阿里云技术团队会帮助工厂产线部署IOT设备让服装厂每条生产线的情况完全数据化。 第二,通过对服装生产线的视觉识别分析,完成生产流程数字化。 第三,将线上整个供应链数据打通。 很明显,他们要解决的,也是供需端的不匹配问题,方法有点像“工厂数字化改造”。 很幸运,我们在2018年接受阿里1688的邀请,曾到杭州探访过一个叫做乔司的小镇,那里聚集着上百家中小服装厂。有些甚至不能称之为工厂,它们很多隐藏在居民楼里,更应该被称为“制衣作坊”—— 没有多么先进的生产线,但是一个不到50人的生产小组却可以每天制作出成百上千件衣服。 在杭州乔司小镇上,有很多家庭式生产作坊。 当时,淘工厂的一个标杆项目——点石工厂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但很遗憾,我当时看到的景象,跟当下看到的犀牛制造高大上的“自动化样板间”很不一样,但这却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数万中小服装加工厂的普遍模样。 面料、裁剪环节以及缝制环节都在一个空间里。 它的“内里”一点也不高大上,衣服材料在角落堆的到处都是,所谓的生产线,其实就是若干个裁剪师傅“手指翻飞”出牛仔裤或连帽衫的雏形,然后将它们送上另一边的缝制台。 整个场面是忙乱且没有节奏感的,只有机器嗡嗡的噪音和满天乱飞的棉絮填满一个几百平米的空间。 来料堆在一旁。 当时,淘工厂打出的口号是“用低成本数字化软硬件,帮工厂实现各个生产数据流程化”。而点石老板王存石,据说是花了5万元采购了这套结合了人工智能和IOT技术的软硬件设备。 因此,我们看到在相对简陋的工作台上方前后两头,都安装了类似摄像头一样的硬件。据点石老板介绍,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包括裁床、缝纫等所有生产环节共装了大约20个摄像头以及可满足实时监测的边缘服务器。 边缘服务器 阿里当时告诉我们,这些IOT硬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视觉分析,能每个生产流程都做数据化处理。 这样一来,工厂如果接10个单子,那么每个订单都可以被线上系统自动将工厂与买家匹配成组,由线上虚拟机器人进行生产计划管理,自动跟踪生产计划。 “一环扣一环,能节省两边的时间吧。” 当时点石老板王存石告诉我们,以前都是经常接5000件以上的大单,因为根本没时间接小单,既“浪费”人力和时间,也不太赚钱。 但是,生意的确真的一年比一年难做,单子要靠抢才能抢到,而小工厂自己也搞不清楚市场形势。 他悄悄告诉过我们,每年有很多工厂都会因双十一押宝失误而导致产品库存积压,欠好多钱。“旁边就有一个工厂主年前跳楼了,因为工厂积压了太多羽绒服销不出去倒闭了”,他承认,市场预测能力和清库存能力是他们这些中小规模工厂所不具备的。 与此同时,淘宝越来越多店铺,特别是很多所谓的“设计师品牌”,更倾向于“根据销量来确定生产数量”,所以他们就一直在找方法来优化生产流程,尽可能缩短出货周期。 “很多时候我们跟客户的矛盾是,他们觉得我们没在给他们生产,把他们排到了后面,故意拖;但我们其实每个订单都有固定的排期,跟他们解释也总是说不清楚。” 因此,将“面料到仓”、“投料开裁”,“生产车缝”,“下线撤产”等所有交易和生产步骤都通过线上公开透明化——由工厂端上传图片或视频),让客户端在线看到自己的产品有了进度更新,的确解决了一个问题。 很明显,“投料开裁”一栏有上传的视频为证 另一边,作为工厂老板,王存石为了能够接更多小单,将几十人的生产小组分拆为很多不同的组合模式,这跟传统大厂的流水组有非常大的区别。 “做大单的是超过20人的标准流水线,那做小单的就单独成立了2人、4人以及6人小组。相当于就把每个单子按照规模,灵活安排给不同规模的生产组。” 有意思的是,当时这个项目也提到了要学习和超越Zara的“快反”模式。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