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资本行业观察:激光雷达成功破圈,驶入量产快车道
另外,激光雷达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历经了从机械式到固态的演进。目前,陆续开启规模前装量产,6家乘用车企先后宣布在量产车搭载激光雷达方案。2018年,奥迪A8搭载法雷奥4线SCALA激光雷达,2020年小鹏称其2021年新款车型将搭载激光雷达。 4.玩家:科技巨头跨界入场,竞争白热化 激光雷达玩家,国内目前共46家入局。其中,3家明星企业入局较早,融资进入中后期,包括速腾、禾赛、镭神;另外也有初创公司专注前瞻技术,如北醒、北科天绘、国科光芯等。以采用FMCW技术的公司为例,目前仅3家,据公司官方数据,洛微已初步完成样品;光勺计划今年第4季度实现量产。这些企业都属于激光雷达领域的“原住民”,其在技术路径、扫描方式、探测方式、应用场景上的方案详见下图。 另外,今年华为、大疆两大科技巨头“跨界”入场,也加速了行业竞争。2020年华为、大疆览沃先后发布采用旋转扫描架构的混合固态激光雷达,12月21日,华为正式发布车规级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 纵观国内激光雷达市场,本土企业在成本上有优势,国外玩家仍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2019年Velodyne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其产品售价高昂,从3999-70万美元不等,相对国内品牌缺乏价格优势。 激光雷达新老玩家“同场竞技”,技术、量产是行业公认的2大竞争力。那么,2020年技术上主要呈现什么新趋势?量产上投资机构主要关注哪些能力呢? 三 .激光雷达创投新风向 2020年市场趋于理性,资本出手时重点会从哪些方面考量?青桐资本与赛道相关创始人、投资人交流后认为,根据标的发展阶段不同,有2大方向:1)初创公司,主要看前沿技术;2)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公司,主要看量产。 1.初创公司考量点:技术路径 所谓前沿技术,主要看其在探测距离、探测精度的性能是否提升,能否解决成本痛点。激光雷达技术方案众多,各家都在探索验证阶段。其中,硅光、FMCW作为新技术趋势,近年受到创投广泛关注。 1)硅光:IC到PIC的演进 硅光方案,将复杂的光学器件,集成在一颗硅光芯片,采用CMOS工艺加工。运用该技术的激光雷达,具有2大优势:体积小、成本低。据国科光芯数据,目前技术可将整个模组的IC部分也集成在硅光芯片,或分开两片加工,用Flip Chip、BSI、TSVs等成熟工艺贴合,实现小型化、成本最小化。 硅光方案的配合,也可解决其它技术路径本身的困境。早期OPA发展中,阵列数较小,旁瓣、发散角、扫描角度等问题严重,结合硅光,阵列数增加,以上问题可大幅改善。 在激光雷达领域,硅光尚处于萌发阶段。但其并非新生技术,1985年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目前广泛运用于光通信领域。全球在激光雷达应用硅光的玩家较少,国外有Analog Photonics、Voyant Photonics、Scantinel Photonics等;国内仅2家,国科光芯、洛微科技。其中,国科光芯于2019年完成新一代硅基光学OPA固态激光雷达芯片流片;2020年洛微推出基于硅光OPA的200线纯固态成像级激光雷达。 材料、工艺、光源集成这3大要素,是目前全球硅光技术普遍面临的难点。但国内整个行业、入局企业也在逐步攻克这些世界性难题。陆续打通硅光工艺平台,各地建设硅光Fab平台,如中科院微电子所、中国电科38所等,为硅光激光雷达量产打好基础。 2)FMCW:测距技术的“冉冉新星” 激光雷达的测距方案,主要有2种:FMCW、ToF。其中,ToF是主流方案;FMCW近年受到创投瞩目。其又称调频连续波,主要通过在扫频周期内,发射频率变化的连续波,利用频率差、多普勒效应,确定物体位置、测量物体速度。 业内有观点认为,FMCW有4大优势:探测距离远、灵敏度高、成本低、功耗低。据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FMCW的灵敏度超ToF十倍,功耗比其低1000倍。 在激光雷达具体应用上,FMCW目前还处于试水阶段。主要因其技术门槛高,对系统集成、信号处理算法方面要求严格。全球采用该技术的玩家不多,自动驾驶领域有Analog Photonics,消费领域AEVA、Point Cloud等公司入局。国内现在也仅3家,分别为国科光芯、洛微科技、光勺科技。 技术的前沿,使FMCW创业公司获得全球巨头青睐。2018年宝马、丰田投资Blackmore,2019年光学巨头蔡司独家投资Bridger Photonics。 2.一定阶段企业考量点:量产能力 激光雷达赛道百家争鸣,产品谱系日益丰富。量产,成为投资机构对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考量重点,主要可细分为4个维度: 第一,应用场景能否起量。据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数据,L3以上自动驾驶方案必备激光雷达,按整车装配2-4个,单车成本800-1600元,市场渗透率20%估算,国内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超150亿元。 第二,价格、产能能否支持规模化。这要求产品内部模块在设计时,需考虑适应量产的模块,减少人工介入环节,并在后期大批量生产的供应链上,做好储备。 第三,能否通过车规级测试。激光雷达产品达到车规级,需通过3个标准认证,进行车规振动、冲击、温度循环等试验。目前,国外仅法雷奥SCALA是唯一量产的车规级激光雷达;2020年11月,镭神智能CH32混合固态激光雷达,在国内率先通过车规级认证。 第四,有绑定的大客户。激光雷达产品性能,离不开客户需求,大车厂在性能、价格、车规、可靠性、质量等层面都有明确指标,可使激光雷达研发企业少走弯路,并有持续订单。 四.总结 2020年,随着扫地机器人持续起量,激光雷达逐渐从自动驾驶的“神坛“,走向更大众化应用场景,需求快速攀升;同时,部分车型自动驾驶方案落地,也为该赛道带来进一步利好。据Velodyne,到2022年其市场规模将超120亿美元。 历经13年发展,激光雷达赛道加速洗牌。众多留存玩家中,既有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实力玩家,也不乏具备前沿技术优势的初创公司、“来势汹汹”的科技巨头。 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百家争鸣,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技术方案胜出。我们注意到,传统机械式、半固态激光雷达,在成本、三维点云技术等方面遇到瓶颈;全固态激光雷达,在消费级、车规级场景持续推进,但也面临着分立式、集成式2种技术路径的思考。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