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9.9超级秒杀节开辟鲜花日常消费新蓝海、力促双循环
所以,依托京东强大的冷链网络和供应链一体化,疫情之下,京东平台上的线上花卉商家受到的负面影响远低于传统的线下花卉从业者。而这场疫情,也让花卉行业对生鲜型供应链的效率需求和产业数字化达成了广泛深刻的共识。 阿俊在昆明基地里的鲜花,8月出现在京东秒杀七夕“秒空鲜花基地”专场上。今年七夕节,京东秒杀打通线上用户数据与线下鲜花店的商品库存,利用京东“物竞天择”项目的LB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可满足用户一下单、就自动匹配距离最近的门店送花,实现同城送花1小时极速达。据悉,七夕当天,京东鲜花的整体销售额达到30天日均销售额的22倍,比2月14日情人节销售增长了近三倍;阿俊的鲜花销量,也比他在618期间的日均大卖销量翻了倍。 从冷链卡班到“物竞天择”,京东的智能供应链正跨越时间、距离的边界,赋予花卉经济“鲜活”的生命力。 早在年初,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阿俊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动态,当时他写道:“请永远相信,战胜疫情之后,一定有人拿着一束鲜花等待着你。”而这个七夕,京东“鲜活”送达全国各地的鲜花,让人们传情达意、见花如面。 破局 激发鲜花日常消费潜能 纵观全球,鲜花市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节假日和庆典赠送为主的礼品鲜花,另一部分是以日常消费为主的生活鲜花。在中国市场上,前者占据了主流。鲜花在节假日“受宠”,到了非节假日备受“冷落”,从业者也面临旱涝不均的局面。 根据荷兰花卉协会的统计数据,在日本、美国等对鲜花没有特别偏好的发达国家,日常消费占到鲜花市场的30%—40%。作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中心,我国的日常鲜花消费占比仅为5%。 可想而知,这其中蕴藏多大的内需空间。在出口和投资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以内循环为主的“消费”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意味着居民消费力的激发和提高。在鲜花市场中,存在一片巨大的日常消费蓝海,尤其是在人均鲜花消费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的新兴市场,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货与场的重构,释放居民的日常鲜花消费力。京东秒杀以销定产的模式,可以通过确定性的流量及营销资源投入来预估销量,加上定期包园销售的形式,能撬动供给端降低成本、提高备货效率。 刚刚过去的京东9.9超级秒杀节,并不是特别的节假日送花高峰期,京东秒杀继七夕之后再次聚焦花卉品类,给予重磅资源和流量扶持。9月8日推出云南鲜花产业带直播,将镜头带入花田,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加之低于日常价50%的秒杀价,激发了鲜花消费潜能。京东秒杀数据显示,当天消费者购买了20万枝花,其中70%来自下沉新兴市场。 而对于那些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京东在挖掘原有的节假日消费需求外,开辟了一块全新的日常鲜花消费增量市场。8月底,京东PLUS会员上线了鲜花特权,向超过1500万会员提供每月一次的立减30元优惠,可享受9.9元、19.9元的包邮月度定制鲜花。用半杯咖啡的价格,培养这群已接触过鲜花的品质型消费者,形成鲜花日常消费习惯。 在买花这件事上,京东正“唤醒”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建立消费意识,有助于打破国内以婚庆鲜花和礼品鲜花为主的鲜花消费市场格局。原来的局破了,激活更广阔的日常鲜花消费内需市场,鲜花也才真正意义上融入国家双循环的新格局中。 有观点认为,京东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和服务能力,可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产品定制、渠道共融、配送互通,不仅能为需求端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激发消费潜能,也能帮助供给端做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运营。 确实,在花卉行业,京东正借助数字技术,在赋能更多花卉企业和商家融入双循环中起到“涡轮增压”的效果。如今,挑战、改变和美好,正伴随着鲜花的芬芳悄然发生,也让花卉从业者们搭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更好地融入国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