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的执念 青云科技混合云抢跑巨头
技术上,黄允松与搭档们确实踩了不少坑。2012年年底,青云邀请一些行业人士,准备做Beta版内测。黄允松三人做梦也没想到,演示前一天晚上,突然发现架构存在重大错误,三人连夜修改,终于在第二天修复好。出于对产品完美的追求,直到2013年7月,他们才正式发布青云的公有云平台。 黄允松记得,在那前后,公司账户剩下不到6万块,有了付费用户后才缓了一口气。假设公有云平台再迟一步,青云可能就是另一番命运了。 到2014年年中,青云公有云已经吸引了一批互联网创业公司用户。彼时,这个市场玩家众多,除了青云这样的创业公司,还有大量巨头,比如阿里巴巴、亚马逊、微软等。巨头大打价格战,云服务大规模降价,时间长了青云这样的小公司根本扛不住。 “那时候,客观原因导致青云没有办法全线跟这些巨头硬碰硬的竞争,无论是价格战还是广告战。我们选择让出长尾市场的正面竞争,更专注在产品和技术上。”青云QingCloud副总裁刘靓说。 黄允松和团队分析后,决定进入私有云,好处在于都是大客户,付费意愿强,价格敏感度低,更关心服务的安全、专业与稳定性。金融行业是第一突破口,尤其是银行业,对IT极其敏感,又非常挑剔。 甘泉认为,从技术上讲,这并不是把公有云直接搬到私有云那么简单,私有云有很多定制化需求。很多厂商的做法是,既然解决方案有差别,就公有云做一套,私有云做一套,但他始终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青云研发出的方案是对产品解耦,把一些功能从公有云产品体系里剥离出来,变成可独立交付的产品,比如独立的存储、数据库、容器产品等。这样的好处在于,针对客户定制化需求,青云的私有云可独立交付,也可以跟公有云混合交付。 “在交付形态上,青云以一套架构、一致的体验,支持公有云、私有云、托管云和混合云。”甘泉强调。 借此,青云逐渐站稳脚跟,数轮融资后长成独角兽。截至2017年,青云的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服务遍布各大重点行业,企业用户包括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泰康保险、华润创业等。 然而,市场最不缺变化。消费互联网成熟,产业互联网成为下一个高地,腾讯、阿里、百度等先后调整组织架构以应对变局。 青云判断,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5G、人工智能等基础技术的再次进步,互联网从生活领域进入生产和社会服务领域。 “人的互联还不够,要进一步实现物的互联;人的数据还不够,还要进一步获取物的数据,实现‘人+物’更大范围的互联和智能。这就是‘数字化转型2.0’的开始,也是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典型特征的下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刘靓补充道。 为了抓住新机会,青云QingCloud发布IoT平台和边缘计算套件产品。刘靓说,青云是在云平台里面增加IoT平台,因为边缘不会独立于云存在,而是把云的能力延伸到离物和场景更近的地方,实现一个更实时、更低成本、更快的计算。 比如,很多场景中的摄像头、传感器作为端,青云边缘计算可以根据用户业务需求,对这些端产生的数据做快速预处理,把结果上传云端,省掉很多传输成本,提高效率。 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运营副总裁林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物联网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或者成为标准应该在明年。今年,青云要把产品准备好,并且积累一些实际落地案例。 青云依然有待考验,但这也是成为一家大公司的必经之路。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