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的执念 青云科技混合云抢跑巨头
2014年,深圳,黄允松和青云QingCloud(简称青云)团队打响了“私有云战场”的第一枪。 当时的青云还很小,作为创始人兼CEO的黄允松是公司唯一的销售。与深圳一家大银行的技术负责人结识后,当年8月黄允松到深圳与对方接洽,寻找合作机会。黄允松没事就去“刷脸”,时间长了这家银行的人碰到他会打招呼,甚至还有人以为他是新来的同事。 当时,恰好该银行有一个私有云项目,但一家巨头公司早已介入。或许是上天眷顾,巨头公司的方案迟迟无法上线测试,该银行又很着急,黄允松得到了一个与巨头竞争的机会。 那段装机测试的经历,让团队吃了不少苦头。 巨头是本地公司,需要任何资料可以随时回公司拷贝。黄允松不行,出于安全因素考虑,银行不给他连网,他只能用手机做热点,连接电脑,另外两人在北京远程登录,三人合力操作。 最难过的是,银行机房所在地关上门手机就没信号,黄允松只能用身体将门撑开,就这样测试了四天。 “四天下来,我腿都要断了,别人看我就像看怪物一样。”黄允松回忆,好在力气没有白费,青云一直到最后一项断网断电测试,均一切正常,最终拿下这一单。 这家云计算公司到底什么来头?凭什么叫板巨头?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云的基础运维更多是通过一个P2P运维机器人社区自运维,需要人直接上手的时候并不多。也因此,青云在全国有三十几个数据中心,运维团队却只有6个人。 黄允松是个机器人推崇者。在他眼里,计算机是精确物种,人是模糊物种,让模糊物种来管理精确物种,可能会是灾难。 父亲觉得,黄允松就像个机器人,生活无趣,什么都不讲究。黄允松身材瘦小,语速飞快,若无人打断,他会将与他人的谈话发挥成个人演讲。 这位“机器人”的体内蕴藏着巨大能量。2012年创业开始,青云QingCloud (qingcloud.com)就在云计算领域死磕巨头,几年下来在金融行业积累了不少标杆客户。眼下又瞄准产业互联网,推出混合云解决方案,同时针对5G、物联网等行业趋势,发布IoT平台和边缘计算产品。 黄允松表示,“青云的目标是在这一轮变革中,承担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小能手和小帮手(的职能)。”去年以来,包括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等在内的巨头均就此发力,转向产业互联网。 接下来,青云如何活下去? 极客的执念 过去8年的变化,在黄允松眼里没有太多意外。 “我观察到的东西其实没有超出我的计划,云计算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新行业,其实就是传统IT和CT的革新。”黄允松表示。 云计算市场巨大,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吃掉所有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青云就一定有机会。事实上,遇到巨头是常有的事,黄允松认为青云的机会在于专业、中立,更懂企业、更懂IT。 如今的青云QingCloud,已经从金融进入能源、交通、政府、教育、零售快消、制造等多个行业,原因是“他们真得很需要落地数字化转型”,这也得益于它有些固执的生存之道。 在“赚钱”这件事上,黄允松不同于大多数创业者,他同时学习亚马逊和谷歌两家公司。 一方面,他学习亚马逊的贝索斯,非常看重“自由现金流”,对客户合同签订有着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崇尚谷歌文化,更看重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改造,并不是金钱至上。 黄允松非常自信,“我有技术、有团队,在当今市场上这些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但他不得不承认,在那些青云不擅长的行业,仍然需要做出改变。 2017年,黄允松决定,青云要以攻为守,他的逻辑是:小公司求生存,防守不一定防得住,不如进攻。 青云有两类进攻方向,从行业看,包括不熟悉的教育、AI、安防、政务等;从市场分层看,进入下沉市场,很多制造业对云计算有需求。 让黄允松高兴的,产业互联网的很多行业是碎片化的,行业集中度不高,往往巨头的介入给了他更多机会。比如AI、安防,BAT都要做,多家AI独角兽公司开始与青云合作,青云隐藏在这些公司背后,为他们提供计算、存储等底层服务。 “这些AI、安防公司自己做底层,投入产品比非常低,不挣钱。我们是开放共享的思路,底层成本我们早都摊完了,假设一个100万元的项目,20%的钱给底层,80%的钱他们赚,我们不是巨头,不做闭环,要生态共享。” 在下沉市场,黄允松反思,青云产品需要更简单。 2017年6月,青云针对下沉市场,推出青立方Qing³超融合易捷版,这是一个开箱即用的轻量化云计算平台,最大程度兼容传统IT架构,提供“一站式”易捷云平台,帮助企业轻松获得云计算环境下的应用开发和系统运维能力。 此后,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黄允松要求技术团队做出一个升级版本。黄允松认为,应对下沉市场不要太复杂,在之前的版本中,技术团队添加了太多不必要的功能。在升级版本开发前,他向团队下达死命令,不准再增加功能。2019年4月,青立方Qing³易捷版发布了2.0版本。 “下沉市场的产品应该简单易用、功能少,对小制造业主讲IT、SDN这些概念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会有之前的‘错误’?我们这个芝麻绿豆大点的公司也有自己的基因,就是复杂技术。团队擅长做复杂技术,所以我逼他们做简单技术的时候,所有人的基因都在反抗。”黄允松说,只做复杂产品,青云只能在一线城市做生意,但有了简单产品,市场就更大了。 当年,黄允松把公司命名青云QingCloud,取自《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今,面对BAT、华为等一众巨头,竞争愈发激烈,黄允松依然让青云保持着战斗力,欲在战火中实现青云之志。 寻路云端 青云是三个码农凑在一起做出来的,其底色是技术,因此过去8年,青云一直需要在技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出路。 创业前,黄允松供职IBM近10年,一大半时间都在研究跟云计算有关的东西。2012年,他与老同事甘泉、自己带过的实习生林源合伙创业,两人当时分别在百度和腾讯。 愚人节那天,公司成立。本来黄允松三人打算做一个PaaS平台,做PaaS要有底层Iaas作为支撑,但当时他们没有找到适合的IaaS,遂决定先做一个完整的IaaS。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CTO甘泉回忆,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功能相对完整的公有云服务,为了实现云计算的核心,至少要实现虚拟化和软件定义两大功能。 在最初的一年多时间里,三人压力异乎寻常的大。IaaS是云计算的基础层,需要机房、带宽、服务器等一系列投入,技术上也有难度。当时,IaaS被认为是巨头该做的事情,创业公司做就是自不量力。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