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第四平台”:IBM眼中的智慧企业新蓝图
对不确定事件的失控感往往是人们产生恐惧的诱因之一,这也让“稳定发展”成为企业经营所追求的常态。然而经常被忽视的一点是,在一家企业或一个行业的演进过程中,随机性和不断的变革才是驱动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要知道,陷入“能力陷阱”去寻求短期利益而导致日益平庸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就像《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经说过的: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通常会发生在那些环境恶劣且充满变数的市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企业意识到采用数字化技术的迫切性,而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则成为企业重回业务增长的制胜利器。 “这次疫情推动了数字化的进程。我相信疫情过后,所有的企业都会考虑怎样转型,成为面向未来的智慧企业。我们把这样的危机时刻称为‘达尔文时刻’,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刻。”IBM副总裁、大中华区云计算与认知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缪可延认为,智慧企业要做到将智能运营贯穿于企业内部的应用和业务系统,具备弹性应变的能力,可以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还要善于借助混合云平台的灵活性实现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最大化,同时通过规模化的创新推动数字化重塑,唯有这样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企业。 IBM副总裁、大中华区云计算与认知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缪可延 从“非常态”到“新常态”,企业需要熟练运用各种领先的IT技术,以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挖掘新机遇。数据显示,将人工智能注入工作流程中的火炬手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了165%。另据IDC预测,到2024年,使用了人工智能的企业对客户、竞争对手、监管部门及合作伙伴的响应速度,要比不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快50%。更进一步来看,以AI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以及以远程医疗、在线办公为代表的场景创新,也在加速云计算的需求激增。波士顿咨询公司和麦肯锡的研究显示,67%的公司正在使用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的多云服务。 IT现代化的最优路径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拥抱新技术的必要性,但能够成功付诸实践的却是少数,其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首先,企业上云与业务属性密切相关,如制造、金融等行业客户的已有系统或重资产较多且复杂,业务迁移要缜密规划,不会贸然尝试公有云;其次,技术普惠背后的主因是开放性,客户并不喜欢被平台锁定,而是会选择多元化创新;同时,技术实践要适用于任意平台、任意环境,这就使得其所需的解决方案在交付部署时要打破物理距离的限制;此外,安全合规是企业拓展全球化业务时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并非每家云服务商都有一致性的数据安全策略。 企业的担忧不无道理——统计数据显示,IT宕机每年让企业损失约265亿美元的收入,并且会对企业声誉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全球公有云市场高速增长的大趋势之下,却仍有80%的关键业务工作负载并未上云,而这些“观望者”恰恰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而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开放、安全的混合云战略。“企业希望拥有混合云的能力,能够在异构环境中提高敏捷性、灵活性、合规性,持续进行规模化创新。”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吉燕勇谈到,不少企业在进行开源创新时,受限于人才缺乏、技能缺失等因素,导致使用成本大幅提升,API调用也面临困难,“互联互通、数据、安全、管理都是混合云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只有15%的企业真正实现了企业数据的价值。 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吉燕勇 麦肯锡在一项调查中指出,与仅采用公有云的方案相比,选择混合云可以帮助客户提高2.5倍的业务价值,对于规模越大的企业,选择平台方法的价值优势就越显著。据了解,有97%的企业期望在业务运行中拥有敏捷性和智慧性,这一方面体现在新技术的部署和采用速度中。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何通过一种灵活便捷的办法,把过往的如数据库等关键业务系统高效地与云原生等开源技术相融合,以容器的方式快速交付到任意平台或场景中。IBM估算,其混合云软件能够以一半的成本为客户带来三倍的能力。 在吉燕勇看来,转型成功的企业通常具备三种特质。第一,企业所选择的技术路径是去中心化、开放、安全的,不被某一种架构锁定;第二,在业务流程、IT系统、人员赋能的层面实现自动化;第三,能够利用AI for Business(企业就绪的AI)充分释放AI的规模化价值。围绕AI for Business,IBM将基于四个维度来打造全新的混合云软件,即现代化(加速、整合和管理敏捷IT)、预测结果(收集、组织、分析数据)、大规模自动化(学习、发现、决策和行动)、安全(主动匹配、保护和管理)。利用这一创新方法论,IBM正在帮助客户加速向智慧型企业转型。 混合云实践的技术方法论 当然,创新从不会诞生于温床,经常是始于危机,源于深思与实践。至今已有109年历史的IBM深谙此道,无论是在互联网泡沫之后,首次提出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 on demand),还是在全球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之时提出的“智慧地球”,IBM的战略理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行业趋势和企业战略。“在109年的发展历程中,IBM经历过无数次的危机时刻,”缪可延说,“或许IBM不是市场上最炫的公司,但是它一直存在,每次当市场上出现大问题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对策。”继主机、服务、中间件之后,IBM正在打造一个更为长久、无处不在的“第四平台”——开放、安全的、贯穿了企业就绪的AI(AI for Business)能力的混合云平台。 这一平台中,AI for Business将作为一种基础服务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其蕴含了三个层面的特性:从语言的层面看,发挥NLP/Debater的语义理解优势,对数据进行发现、提取、翻译和关联洞察,可以从各类信息中分析情绪、总结、简报;从场景的层面看,通过模型训练学习,不断强化不同场景的智能化水平,将AIOps、RPA等落地到AI的全生命周期;从信任的层面看,让推荐结果透明化,实现可解释、可测量、可验证,避免数据偏差和风险,并且能够动态调整模型以改进结果。借助开放的混合云平台,AI for Business可以在任何环境中部署,简化企业的管理、集成和应用。 “打造更加智慧的企业,IBM混合云软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吉燕勇称。如果把IBM混合云软件方法论的架构分解来看,底层就是OpenShift,这也是Cloud Paks的核心。如今,IBM Cloud、IBM Z、LinuxOne、IBM Power Systems、IBM Cloud Satellite,以及边缘计算解决方案都是在OpenShift上运行。中间层是Cloud Paks,包括Cloud Pak for MCM(多云管理)、Cloud Pak for Integration、Cloud Paks for Applications、Cloud Pak for Data、Cloud Pak for Automation、Cloud Pak for Security,涵盖了客户上云的各种使用场景,包括安全、多云管理、集成、自动化、应用、数据等。上层是针对不同场景的软件和AI应用,例如Maximo、Sterling & Weather、Watson Health等,会以Cloud Paks或独立云软件的形式交付,无缝部署到各个云平台。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