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半导体明珠 ASML 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ASML 早期的成功得益于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基础实力和产业开拓者前瞻性视野的支持。ASML 的技术基础来源于飞利浦的光刻设备研发部门,从 1971 年起飞利浦就开始了透镜式非接触光刻设备的研发。ASML 能成立的另一原因,就是另外一个投资公司 ASMI 的传奇创始人,也是荷兰半导体设备开创者的 Arthur Pardo。 (ASMI 传奇创始人 Arthur del Prado) 极富战略眼光的 Parodo 和从威廉 · 肖克利实验室里离开创业的 Dean Knapic 相识,获得了在欧洲开拓半导体市场的机会。连同先进的硅晶体制造工艺带回来的,还有就是硅谷的创业精神。 (威廉 · 肖克利和 Dean Knapic< 右一 > 在 Shockley 半导体实验室工作) 当时,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问题等原因,飞利浦计划要关停光刻设备研发小组。正是在 Arthur Rrado 的坚持游说下,飞利浦才同意与 ASMI 成立合资公司,ASML 才得以诞生。 其次,光刻机产业就是一个天然趋向垄断性的产业。由于高端光刻机的研发投入巨大、技术难度极高,而需求市场又仅限于为数不多的芯片制造企业。一旦某家企业提前实现技术突破和稳定量产,就会产生 " 赢家通吃 " 的局面,拿到下游芯片厂商的绝大多数订单,而落后者几乎再无能力实现技术突破。 第三,ASML 的垄断也有着商业上的现实原因。事实上,主要半导体企业英特尔、IBM、三星等也曾想尝试扶持一家硅谷光刻机厂商来制约 ASML,但最终以惨败收场。技术壁垒和有限的市场需求,决定了光刻机产业只需要一个高端光刻机供应商即可。如果同时并存两家或多家高端光刻机供应商,只会因为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导致两败俱伤,延缓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升级速度。 另外,ASML 已经与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特别是 CCIP 计划的提出,以接受股东注资的方式引入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全球半导体巨头作为战略合作方,并给予股东优先供货权,从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共享股东先进科技的同时降低自身的研发风险。这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更加巩固了 ASML 无可替代的垄断地位。 最后,ASML 的长期发展,还得益于荷兰自身的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涵盖能源、机械制造、电子、船舶等发达工业体系,以及重视科研、教育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这些带给 ASML 优渥的技术设备优势、人才优势和开放性的外贸环境优势。 当然,除了自身优势之外,ASML 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整个西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美国政府和投资机构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议》体系和美国投资机构、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制约下,ASML 严格来说是一家同时受美国扶持和默许其 " 垄断地位 " 的企业。 所以,ASML 的成功,本质上既是一场荷兰半导体产业创新突围的结果,完成一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过程;又是 ASML 享受全球科技高度分工的结果,成为全球如此复杂的光刻技术链的整合者角色;同时也源于以美国为首的科技霸权的一次 " 合谋 " 的结果,ASML 以其开放、合作的运营机制,充当其半导体上游高端设备链供应者的角色。 因此,ASML 能够成就今天的光刻机霸主地位集合了复杂的商业、技术、政治的因素。ASML 的成功,对于我国的光刻机产业的发展来说,也就既有借鉴意义,也有难以复制的关键因素。而具体有何可以学习之处,我们留待未来再讨论。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